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教改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谢涤湘 楚晗 谭俊杰

  [摘要]城乡规划学科具有公共性、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其相关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地理、历史、政治、生态、文化等相关学科。其中,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是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通过介绍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课程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意义,梳理了部分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开课现状,并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考核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人文地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5-0080-04
  一、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新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城乡规划学正式由建筑学下的分支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这是城乡规划学学科发展的一个大转折。2011年以前,城市规划专业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通常被看作依托建筑学专业平台的外围延伸学科,采取3年通识式建筑学教育和两年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模式,注重形体空间设计与物质功能规划。2011年后,由于城乡规划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学科理论深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城乡规划学应当加大对人文社科相关知识的引入,增强城乡规划学学生对城乡发展特征、问题的把控,培養学生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
  早在数十年前,西方的城市规划教育就已经从以纯技术性物质规划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发展到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并存的阶段,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门类齐全的城市规划教育体系,我国的城乡规划教育目前正处于西方城市规划教育的第一阶段后期。张庭伟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梳理后认为,城市规划理论可分为城市理论和规划理论。城市理论是关注城市本身,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发展及城市问题产生的各种可见和不可见的动力的理论;规划理论则是关注作为人类干预城市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努力,即规划工作的理论。按照该分类依据,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都属于城市理论的一部分,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改革,是希望对现有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探索,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探索城乡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能力,以便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城乡规划设计。
  二、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介绍
  (一)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区域背景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化机制、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及城市规模结构为主体内容的科学。禹怀亮以许学强、周一星等编著的《城市地理学》(第二版)教材为例,指出城市地理学的教学重难点与创新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的重难点;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是该课程的创新点。以工科为背景的城市规划更多被当作建筑设计知识的拓展延伸,其研究视角远远不能满足城乡规划学学科及新时代城乡融合背景对城乡规划从业者的要求。人文地理的空间思维训练能够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提供系统、综合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城市空间本质问题的方法。可见,城市地理学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跨越城市边界,在更广的区域甚至跨国尺度研究城市生长的动力与发展的肌理、城市内部经济现象的区位分布规律与城市的形态空间结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的理论知识研究非常重要。
  此外,在城市地理学课程中,新方法与新技术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等,也能够帮助城乡规划学生在从业时能够更游刃有余地综合地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信息,扎实地把握项目现状、剖析项目内在机制,更好地将规划设计与项目现实结合起来,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出现“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现象。
  (二)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其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其研究重点为探讨城市重要经济活动的状况,彼此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关系等嘲。显然,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性质、规模、等级与空间形态结构。因此,城乡规划与设计应有很强的经济学思维。郭丽霞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介绍了城市经济学包括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宏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的普遍规律、城市成长机制、城市与外部的经济联系、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及其趋势等。微观城市经济学则侧重于研究城市内所特有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包括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规模、建设与规划、人口与就业、环境与生态、土地开发利用、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的内容。两者共同构成经济学角度,对城市外部尺度和城市内部尺度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除此之外,经济学中的统计学、计量分析等方法,对于城乡规划也非常重要,不排除“数据会说谎”的可能,但相对于完全主观的设计师的个人知识判断,客观的数理分析能使城乡规划学科更科学化、系统化。在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区域化、城市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学习城市经济学以及掌握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于理解和把握城市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从而编制出更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我国的城市规划在计划经济时代创立,侧重经济发展及物质空间规划,忽略了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的多元性,忽视了社会的运行规律及组织方式。但城乡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公共政策,城乡规划的实践就是基于物质空间的利用推进社会问题解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城乡规划的目标是“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城乡规划工作者对社会问题、文化、情感、治理等非物质方面的关注。   罗吉从属性认知、发展认知、方法认知三个部分来介绍城市社会学的教学,确定了在城乡规划学科内,城市社会学的教学应当明晰城乡规划的伦理价值,解释与阐述社会一空间的互动规律,提供社会研究经验与方法。对城市社会学的认知学习,有利于城乡规划从业者在面对实践项目时,能够更多从人的角度、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而非纯粹从经济利益、美学价值的角度去考虑空间的利用;而且要更多考虑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比如老年群體、女性群体、儿童群体、残障群体等。
  三、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改革思路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相关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的教学意义、教学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但在国内,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开办情况并不是很普遍。以下是国内公认城乡规划专业排名前十的高校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开课情况。
  从上表可以发现,除了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以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外,大多数学校都只开办了一到两门相关课程,甚至部分建筑学背景的高校没有涉及人文地理系列课程。此外,除了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以外,还有很多高校开设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综合社会学、区域经济学等教学课程。本文后续以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一)教学内容改革
  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内容改革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教学内容系统化、框架化。在广东工业大学本科教学中,其所开设的课程有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实际上,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经济、社会、政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对空间利用产生直接影响,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课程之间是相互耦合、相互嵌套的关系。如果将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比对与梳理,进行系统化、框架化后,可以适当删除重合的内容,并进一步深化重点内容,这样有利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相关知识要点有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
  2.教学内容专题化、同步化。教学内容专题化是指在内容传授过程中,将三门课程中与不同尺度城市规划关系密切的内容进行相互对接与同步,形成宏观(区域规划)一中观(城市总体规划)一微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微更新等)不同尺度的规划专题(见表3)。在专题讲解课时,可以以三门课相合作的形式,不同教师成立任课小组,在专题课时,每位教师从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不同角度对同一尺度的专题进行详细讲解。虽然专题尺度是统一的,但教师可以以多个不同案例或一个案例进行讲解,也可以用教师自身主持或参与的规划项目作为课堂中的案例,以确保有完整的调研资料、翔实的数据和全面的分析等。此外,相关专题的讲解,应当合理安排在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之前。
  (二)教学方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课、记笔记,但由于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设计课程跨度较大,单纯的语言和文字授课形式较难使学生将知识点与规划实践联系起来,这不仅使学生难以理解课本的内容,而且可能导致学生不明白人文地理系列课程的重要性,从而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因此关于教学方式,可以适当做一些改革。
  1.小组互动式教学。在专题讲解课之前,学生可以自由组成团队小组,也自由分配讲解人文地理学专题,每个专题内部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动讨论,可以将课本内容制成讲解PPT,也可以辅助以案例介绍或视频播放等形式,每个专题在教师上课之前,可以选派一个小组长,或者多人上台合作进行小组的专题介绍。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教学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2.答疑解惑式教学。在每个专题结束前,教师应当对小组的讲课情况进行适当评价。另外邀请余下的学生进行提问,每个小组至少提一个问题。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可以使得未上台的小组能够认真听台上学生的授课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切实了解学生产生疑惑的知识点。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分析,是授课小组的讲解内容不够全面或者是讲解不够深刻,还是该专题确实比较复杂难懂,这样教师在后期的授课过程中,就可以对该部分知识点适当放慢讲解速度,以便于学生能真正理解、掌握授课内容。
  3.田野调查式教学。除了专题课的改革外,在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内部教学中,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可以充分与本地城市发展相结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自己的家乡城市或农村进行相关的调研考察,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优势、经济产业基础、特色街区、社会问题等情况,让学生掌握相关田野调查、统计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相关优秀成果可参加全国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作业竞赛。
  (三)教学考核改革
  教学考核也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目前大多数考核采用考试/考察+平时成绩的形式。笔者认为,将小组互动式学习的课程纳入考核机制,以此加大平时考核所占的比例。此外,在小组互动式学习部分,应纳入多元评价机制,除了教师可以为授课小组打分外,学生也可以为授课小组打分。
  如下图所示,最终,每位学生的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总成绩,由某门课程的平时成绩、专题课(小组互动)成绩以及最终的考核成绩决定。专题课由于是多名教师合作上课,且上课前期为学生授课,因而评价机制多元。这样的教学考核方式,将学生、相关课程教师、任课教师都纳入到学生最终成绩的判定中,既有利于加强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相关学科的合作度,也有利于打破任课教师出具平时成绩中过于主观的弊端。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从追求快速向高质量转变,从关注经济增长到关注社会公平、生态文明的转变,其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顺应城乡规划学科的转型,由以建筑、工程、形体美学设计为重点的“设计师”向能综合权衡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态资源等领域的“规划师”身份转变。而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对于推动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整个学科专业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意义进行了梳理,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期望对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的转型发展有些许借鉴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6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