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作文写作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瑛瑛
摘 要:高考语文作文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要求较高,即行文时能做到条理清楚,说理明白。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思辨性作文写作进行探究:一是理解观点的思辨内涵,二是理清材料的思辨关系,三是运用合理的思辨语言,四是重视行文的思辨结构。
关键词:思辨性;关系;语言;结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习任务群中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容中要求学生学习表述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准确、论据恰当、逻辑严密。因此,是否具有思辨性的表达是衡量作文高下的重要标准。
一、 理解观点的思辨内涵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结合六大素养,笔者梳理了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内容,涉及思辨性主题包含以立德树人为背景的几大母题:公德与私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物质与精神、情与理、道义与名利、个人与家国、个人与他人、坚守与变革、能力与德行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针对这些辩证问题进行全面认识与思考,理清两个辩证面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提升辨析能力。
如2019年的浙江卷高考作文要求思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作文材料中第一段讲作家要“多倾听读者的呼声”,第二段讲“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两段文字在句子关系上是并列的;从辩证关系角度来看,这两段材料在内容上是互补的,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处理好“倾听他人”与“坚持自己”的辩证关系。考生可认同“倾听读者”,也可赞同“坚持自我”,但如果观点只选其一,思考角度就显得单一。“我”和“读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对话关系,所以最佳立意是将两者综合,辩证思考生活中如何处理“倾听读者”与“坚守自我”的关系。
二、 理清材料的思辨关系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又属于哲学范畴,在分析材料时,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理清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一等哲学关系,使文章的思辨性表达有逻辑基础。
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审题时要弄清楚构成话题的各个概念间存在的复杂关系。材料间的思辨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并列共存关系,即两个概念间是平等共存的关系。如2015年浙江卷的“文品与人品”,文品和人品是文人品格的两个方面,通过分析可得出两者关系间的三种表现:一是文品好,人品也好;二是文品好,人品不一定好;三是文品与人品没有关系。对于并列型的关系,可从“甲影响、制约乙”的角度进行顺向立意或反向立意。
二是对立统一关系,两个概念间看似对立矛盾,但实质上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谐统一的,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关系。如“自由與秩序”这个话题,没有“自由”无所谓“秩序”,没有“秩序”也就没有“自由”。对于对立型的关系,关键是平衡甲与乙两个概念的关系。
三是互为条件关系,即两个概念间一方以另一方为前提或条件。如2014年浙江卷的“门与路”,它们互相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统一。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没有了门,路便失去其意义;没有了路,门也无从谈起。互为条件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可从“甲是乙的基础或前提,乙是甲的保证或促进甲的发展”等角度分析论证。
四是递进关系,即几个概念之间的内涵依次推进,后一个比前一个更进一层。如2017年浙江卷,“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是青年学子走好人生道路的三个不同的层面,是层层推进的。递进关系的材料可运用“不仅要甲,而且要乙”的思维进行论证。
辨清关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两种关系折中处理不是思辨,审题时要重点把握话题之间的关系,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
三、 巧用合理的思辨语言
一篇优秀的论述类文章,要求语言客观公正、有所侧重。语言是思维的外显,论述文中的语言富有逻辑性、思辨性极为重要。
徐贲在《公共话语的逻辑与说理》中指出:“说理者必须了解和考虑对方的态度和不同立场,自说自话不是公共说理。”要求说理者以平等、开放、包容的姿态进行说理。“以退为进”就是一种非常能够体现论证能力的写作技巧,其内涵是首先承认“未选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但在比较过程中证明“已选项”在正确性和可行性上的绝对优势。在优秀的高考作文中,这种“以退为进”的论证技巧极好地表现了思辨语言的张力。
如:诚然,外界的褒贬之词,意见与说辞能不断鞭策一个人的自我完善与心智成熟。但是,过度的受外界呼声所扰,而随波逐流,任由惯性驱使,为人言所左右,迷失自我,失掉准则与规范是万不可取的。因此,在倾听他人告诫之上,更有人格的独立,精神之自由,对自我思想的坚持。
(2019年浙江满分作文《纳诫以自善,秉己以自立》)
在这个片断中,作者先退一步说“外界的声音会鞭策个人的成长”,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过度的受外界声音的干扰,反而会迷失自我”,从而得出要“坚持自我”的观点。这种论述方式既肯定了“未选项”的优点,又表达了“已选项”的意义,为后文“秉承己念,立足自己想法”作铺垫。
“以退为进”论证方法的核心是以选择交锋点入手,先肯定一方,再突出另一方价值,不偏激、不绝对,使论证的语言客观公正、富有张力。在行文中可运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先用“诚然、当然、尽管、无可厚非、不可否认、我承认”等词肯定“未选项”,再用“但是、然而、只不过”等词肯定“已选项”的价值。 “以退为进”论证方法以“进”为主,在论证程中要客观理性地分析,并能逐层推进,这样才能让论证观点更具说服力,让论证语言更具张弛度。
四、 重视行文的思辨结构
“结构”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的重要指标,也是考生行文时必须突破的重要方面。解决作文“结构有序”问题,关键在于制造阅读的“有序感”,作文清晰的思路和作者行文的逻辑性,只有借助“有序”的显性呈现,才能更好地体现行文的思辨性。在行文的过程中,可通过使用具有逻辑关系提示的词句来标记出结构的有序。如2019年浙江卷优秀作文《纳诫以自善,秉己以自立》,全文共7个自然段,各段的开头简要罗列如下:
①那么,何不在创作生活这部“作品”中,接纳“读者”的呼声来完善自我,同时秉持自己的行为原则以立足于潮流?
②正如古往今来,人们对乌托邦的追求此消彼长,从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有之乡……
③因此,虽然作品是一个作家内心宇宙的映射,但是没有现实根基,抑或说不纳诫的作品是注定空洞而无力的。
④诚然,外界的褒贬之词,意见与说辞能不断鞭策一个人的自我完善与心智的成熟。
⑤“我与我周旋久矣,宁作我。”
⑥由此观之,人之立足于时代潮流,应以宽容之心接纳意见,使自己不徘徊于自我的思想蜜罐。
⑦故曰,唯纳诫自善,秉己自立方能成就人生大作,方能纵万端激流,秉一芯烛火。
第1段的“那么”,提示在前文基础上的顺承逻辑关系;第2段“正如”提示与下文的衔接;第3段的“因此”,提示与前文的因果逻辑关系;第4段的“诚然”,提示与前文的让步逻辑关系;第6段的“由此观之”及第7段的“故曰”,提示是对前文的总结,有很强的收束意味。通过分析主体部分段首的逻辑提示语,就可以感受到考生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在行文中可以运用逻辑提示语制造阅读的“有序感”,从而使文章的思辨结构得以显性呈现。
阅读的“有序感”通过逻辑提示语呈现出来,其实质体现出了思维的多向性、发散性、思辨性的特点。此外,作文更需要考虑建构立体化的写作结构。将观点论点分解为一个话题之下的几个角度,而且这几个角度不是并列的,平面展开的,而是呈圆形扇面展开,构成一个立体结构。行文时较严密的思辨结构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建构。
(一)提出问题,观点先行
观点先行是指在议论文的寫作中把观点放在解释和举例的前面,先说观点是什么,然后分析为什么。要求在第一段清晰呈现出观点。
(二)阐明观点,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是指在明白文章观点后,更深入地阐释观点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有哪些,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对概念有清晰明确的界定,在写作中才会观点集中、思维缜密。
(三)分析问题,指出利弊
议论文的重点是析事说理,这就决定了论证过程不能只是陈述客观现象,而应针对客观现象发表看法。主体部分不能罗列事实,堆砌材料,而应把中心论点分解成若干分论点进行多方论证。分论点的设置要坚持“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挖得深”的原则,结合观点分析其益处或害处是什么,正面写中心论点的好处作用或中心论点成立的理由,反面写对立论点的危害。在具体论证时要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析事说理,要重视事例与观点的内在逻辑思辨分析,兼顾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
(四)解决问题,联系传统或现实
从“怎么做”角度阐述中心论点,指出方法、途径。在论证过程中可以联系历史或个人生活体验进行恰当阐述,找出具体的解决途径,凸显文章的现实意义。
议论文的结构是作者论证思路的外在表现,在行文时要合理运用论证逻辑阐述观点,使文章“言之有序”。
作文要视点高、思维新、开掘深,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在思辨性作文的写作中可从观点思辨、关系思辨、语言思辨、结构思辨等角度入手,力求逻辑清晰、说服力强。当然,除了写作技巧的训练外,还应当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文章闪烁出理性思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17.
[2]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张华.求序避俗:高考作文的结构技术[J].语文教学通讯,2019(12):65.
作者简介:吴瑛瑛,浙江省东阳市,浙江省东阳市东阳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1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