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习法 实践中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萌
摘 要: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安排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项内容的编排体现知识体系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体现方法意识,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学中须明确教学任务,可从“学习表达方法,在实践中落实语文要素”和“仿写练写,由读到写,读写结合”两大方面把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要素;语言实践;运用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出版、使用,开创了语文教学春天般万物更新、欣欣向荣的新景象,春光无限,令人目不暇接。识字写字拼音、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几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是姹紫嫣红的鲜花是郁郁葱葱的大树,是园中引人注目的主要景致,但更引起我注意的却是那点缀各处的青青小草——《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
《语文园地》围绕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拓展运用,体现语文要素的进一步强化,其中“词句段运用”安排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纵观各册教材中“词句段运用”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这项内容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是实打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这项训练扎扎实实做好了,学生提高能力、发展思维、提升素养都绝不会是一句空话!“春到人间草木知。”“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的编排,真是编者的匠心独运!
一、 明确编排目的,解读文本
(一)“词句段运用”体现出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各册中“词句段运用”的内容与学生年龄特点、教材学段目标紧密联系,加强了不同年段间的纵向联系,体现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如“词语”这一方面,学习的任务是积累词语,理解词语,关注词语的表达效果,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词语、运用词语,提高对词语的把握能力。各个年龄段对词语的理解、运用的要求逐步提高,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一个体系。
各个单元的“词句段运用”是单元语文要素的实践落实,与导语、课文、交流平台、习作等各部分内容横向联系,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系统。这样的一个单元系统,逐步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各种方法,提升了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词句段运用”体现方法意识,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词句段运用”作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词句段运用”其中有一大类是“练写”的训练,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直接指向“语言文字运用”,促进读写结合,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为学生习作表达铺垫扎实的基础。“词句段运用”还有一些内容凸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编排的内容体现出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性,体现出从生活中学语文,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理念。另外,各册“词句段运用”的具体要求都强调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感悟,再到具体情境运用,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三)“词句段运用”的编排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词句段运用”是训练、运用,也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极好的载体。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和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词句段运用”编排的是两个语义辨析的內容,体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运用掌握的方法提升学习能力,还可以体会到存在于生活中的一些语言文字是几百上千年延续下来的,从而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词句段运用”一项内容是“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选一两个运用”。我们从词语的引申义和现在使用的含义出发,再去看它在戏曲里边的本意,理解词语,更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
我们可以这样一类一类地引导学生深究词语的本意,寻找词语来龙去脉,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学习习惯,更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 明确教学任务,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一)学习表达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
语文要素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词句段运用”大部分内容就是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学习表达,在实践中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各方面能力,在学习中落实语文要素。
1. 积累词语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有丰富的积累,才能信手拈来,准确生动表达。“词句段运用”在各册编排提示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的内容,如三年级的叠词、象声词,四年级的带数字俗语、描写乡村城市的词语、描写各类人特点的俗语、描写求学故事的成语,五年级的对比俗语成语、文言词语等等。
如何积累词语?各部分内容的题目、要求、提示有的直接出示例子,让学生发现词语特点再仿写,有的侧重于引导学生在句子中理解词语意思和用法,有的是通过对比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强调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巩固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主动积累的习惯。
2. 辨析词语
辨析词语包括辨析近义词、辨析感情色彩、辨析口语书面语、辨析多义词的用法等方面。在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辨析”这样的说法,而是提供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读句子中了解、体会、对比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表达效果,或是要求学生对比词语后选择词语写一段话,体现出“词句段运用”的设计在实践中学习、运用到实践中的理念。
比如:三下“辨析近义词”,题目要求是“读一读,说说括号中的哪个词语用在句子里更合适”,其中对比“浓香”和“清香”两个词,句子旁的泡泡里提示“荷花的香味比较淡,所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比较两个词语的不同,掌握用法正确运用。 “辨析”是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的极好的方式,辨析词语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积累,区分比较词语异同,再练习准确运用词语的运用,逐步培养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
3. 学习修辞手法
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学习运用出现在各册“词句段运用”中。小学阶段学习修辞,不需要学生系统学习各种手法的概念特点,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句子时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后能够模仿着去运用。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一切都要落在运用上面,让学生通过“词句段运用”中对修辞手法的学习掌握,能在平时的语言实践中,在自己的习作中准确运用,使表达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4. 认识标点,学习使用
“词句段运用”编排了认识使用冒号、顿号、分号等标点的内容。以六上第一单元“认识分号,体会分号的作用”为例,让学生通过读带分号的句子,了解分号最常用的表示并列的用法。我们先让学生读句子,画出分号,再重点体会分号的用法:读第一段话前一部分,思考分号前后分别写什么,前后的表达顺序是怎样的,领会并列关系的句子的特点;再读后一部分,观察并分析分号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和关系;然后读第二段话,用换标点的方式让学生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分号的用法;最后再出示让学生加标点的句子练习,与原文对照,进而巩固学法。
5. 理清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训练逻辑思维
五上第八单元“排列句子顺序”,五下“体会作者用总分结构列举例子表达想法的学法”,六上“学习先总说观点再逐条说明理由的方式表达观点”这几个内容由易到难,引导学生理清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有条理表达观点看法,训练逻辑思维。
六上的训练可以通过这样的步骤来完成:让学生读例句,交流总结句子是总分结构、有序列举逐条说明、分句之间使用分号这三方面特点,反复读句子,感受这样写达到了清楚有序重点突出的表达效果;再任选教材中提供的一个话题,运用已掌握的方法逐条阐述理由,自己练说后在班级展示,同学互评总结。最终达成“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教学目标。
(二)仿写练写,由读到写,读写结合
1. 指导写具体
句子是组成一篇文章基本的部件,句子写具体了,文章就能具体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五年级“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体会人物内心,选择一种情景仿写”,六上“写人入迷的样子”“写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等这些都是指导学生仿写练写,训练把内容写具体的练习。我们可以結合课文中的引出的例子,引导学生把一个细小的片段写得更具体,更有吸引力,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写心理活动。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写作能力。
2. 训练表达的丰富性
表达方式丰富多彩,为文章生动形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六上第二单元“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例句中用“赞叹”“我婉言谢绝了什么”“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他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替代“说”,也有不用与“说”有关的词语引用别人的对话。让学生去体会,这样写可以表达得更丰富更生动,再联系阅读经验,交流平时阅读所得,最后我们可以创设情境,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试着运用学到的方法改写句子。
3. 学习开头结尾和拟题的方法
写文章,讲究“凤头豹尾”,精彩的开头引人入胜,有力的结尾余音绕梁。题目常被人们称为文章的眼睛。“词句段运用”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总结开头、结尾、拟题的形式和方法,帮助学生系统感知掌握,由读到写,在以后的习作实践中有法可循。
在“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百花园中,“词句段运用”如平凡渺小却又生机勃勃的小草,没有这青青草色,园中色彩该是多么单调!“映阶碧草自春色”,准确把握编者的编排目的,全面系统了解各项内容要求,合理设计教学步骤,定能充分发挥“词句段运用”的作用,达成“实践中习法,实践中运用”的目标,踏踏实实落实语文要素,扎扎实实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徐轶.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J].小学语文教师,2019.
[3]胡心慧.紧扣语文要素优化教学活动[J].小学语文,2019(1):50-53.
作者简介:黄萌,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云霄县元光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66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