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之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就转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终生受用不尽。”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继承与发扬诵读教学的优秀传统,通过朗读,诵读,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朗读;策略
  一、朗读在教与学上的作用
  语文重感悟积累,语文靠读。汉字这种表意文字,它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可以通过声调和语气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传达出来。朗读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中,学生能够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也是考查学生理解程度最简单的手段。学生对课文文意、文情、文势、文序、文趣的理解,都可以通过朗读来体现并判断。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婉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品味。朗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朗读得正确、流畅的,说话也一般比较流利;能读出文章的感情、韵味的,说话也一般比较有感染力。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課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他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并作技能训练。朗读课作为一种课型,可以使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得到环节上的简化与内容上的深化。
  梁实秋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时有这样一段话:徐先生教书,“首先是把原文一丝不苟地吟咏一番,好象是演员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象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象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一半了”。
  在教学上,以读带讲,边读边品边议,这是最科学的、最经济的教学方法。
  二、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变知识传授为人格塑造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情感,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明代朱熹说,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先“意会”,然后才能“言传”。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立体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读不出自己的理解,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是白搭!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味道、富创意”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和人文素质,塑造健康人格。让学生通过朗读满足心灵深处的饥渴,满足精神生活的自然需求,获得精神享受和升华,达到读者与文本相融相生、“物我”两忘的完美境界,与此同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也得到更大发展和提高。
  三、功夫过关,技巧到位,从主观评价到人性化评价
  真正能读出水平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的基本功上下工夫。如音调、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工夫到家才能在技巧运用上游刃有余,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技巧处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用自己阅读文本形成的标准,即“应该读出这样的感情”、“这样读才是美的”等“清规戒律”,来衡量一个学生朗读的“好”与“不好”。而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四、加强诵读的指导
  首先,教师亲自朗读或背诵,给学生提供诵读的依据。在古诗词诵读方面,教师读时,要让学生明确古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顿、韵律的悠扬,读起来可以做到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诵读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领悟意境。这样,有助于学生很快欣赏文章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艺术的熏染,提高审美能力。学生通过模仿教师诵读古诗词的方法,增加古诗句的积累,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感悟和体验,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读出感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寥寥数笔,就描绘出了鲜明的形象,表达出复杂而浓厚的感情。前三句作者叠用九个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让人感悟到一份深沉、浓浓的羁旅之思。诵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通过反复培养学生语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提高阅读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诵读各个阶段的要求,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