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邵莉
[摘 要]兴趣是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倾向。兴趣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兴趣是可以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与要求。
[关键词]有效情境;学习兴趣;学习效果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抽象性的学科,这使部分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枯燥、乏味,对数学没兴趣,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时,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实现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转换。学生对生活实际中的事件是最了解、最感兴趣的,教师要尽可能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化枯燥的知识为充满趣味的内容,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加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干岔子小学举行田径运动会,运动会结束后,各班清洁了各自的分担区,值周教师统计了各班捡的矿泉水瓶的数量,制出如下的统计表。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加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思考后,请学生汇报自己想到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我想到的问题是一年和二年一共捡多少个矿泉水瓶?有的学生说我想到的问题是一年和三年一共捡多少个矿泉水瓶?有的学生说我想到的问题是二年和三年一共捡多少个矿泉水瓶?还有的学生说我想到的问题是一年、二年和三年一共捡多少个矿泉水瓶?
在提问题汇报过程中,学生说,教师同步板书,并提醒学生相同的问题不可重复说,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汇报出十几种不同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教师播放江边广场喷泉音乐视频,让学生在欣赏同时猜想音乐的时间。学生们兴趣盎然,都陶醉在音乐中,音乐结束时,教师抛出问题:刚才的音乐大约播放了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说五十秒,有的说二分钟,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展了讨论。这时有个小女孩说好像是一分钟,又好像是十几秒,我说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她说:因为是一首完整的音乐,感觉像是一分钟的时间,但又觉得时间过得很快,音乐很动听,还没听够就结束了,所以又觉得时间很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一个生活片断体会到时间的长短,还能运用辩证的思维去发现问题。
二、創设问题情境,感悟数学魅力
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疑问是智慧的开端,思维的催化剂。小学生好奇心强,这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我们可以利用问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好奇心间制造摩擦与矛盾,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从而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动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天,孙悟空和猪八戒路过一片瓜地,看到地里的西瓜长得又大又圆,很是高兴。他们买了3个大西瓜,他俩一人吃一个,还剩一个,孙悟空说,咱们把剩下的一个平均分成2份,一份给师父,一份给沙师弟。该怎么分?悟空和八戒困惑了,同学们帮悟空和八戒想想办法。这时有学生说把剩下的一个西瓜从中间破开,一人半个,学生的话音刚落我又问,那么这“半个”怎么表示呢?同桌交流交流。汇报交流结果,从而引出用“1/2”来表示“一半”。这样,一种新的数即“分数”这个情境便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点拨作用,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发现的过程留给学生,把概括总结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能在交流合作中,充分体验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创设游戏情境,增强学习效果
数学游戏作为数学知识的一种载体,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游戏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很高。
例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创设找朋友情境,预备课的铃声刚响,我就带着三个大呼啦圈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对学生说:“今天的这节数学课我们来做个数字找朋友的游戏”,说着,我找了十名同学分别当数字1、2、3、4、5、6、7、8、9、10,并把这十个数字分别贴在他们的胸前,然后出示游戏的规则,让这十个同学中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的站在左边呼啦圈里,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它因数的站在右边呼啦圈里。这时贴着数字1的那个学生着急了,他左顾右盼不知自己该站在哪个呼啦圈里,这时我赶紧说:数字1找不到自己的朋友了,同学们帮帮他吧。过了一会,班上的学习委员站起来说:“1只有一个因数去哪个呼啦圈里都不合适,应该自己站在一个呼啦圈里。”我追问他为什么?他说“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2、3、5、7这四个数是质数,应该在一个呼啦圈里,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因数的数是合数,4、6、8、9、10、这五个数是合数应该在一个呼啦圈里。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它自己应该在一个呼啦圈里。”学习委员说完,同学们都投来赞许的目光。利用这个数学游戏既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又让学生理解自然数按着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质数,一类是合数,一类是1。这节课因为有了游戏作基础,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数学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数学教学只有用好游戏,用活游戏,才能使游戏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四、创设操作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这一动态的认知活动中,既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表现等心理特点,又能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表面积含义,教学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把剪刀,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沿着棱将长方体展开,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数一数有几个这样的面?数完后拿起格尺量一量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并且算一算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小组展开讨论,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再想一想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在操作活动中得到理解,这样的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的气氛活跃。
五、创设竞赛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来说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利用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适时开展一些数学竞赛活动,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设竞赛情境的目的要明确,形式要新,组织要活,时机要巧。比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乘、除运算是二年级数学的主要内容,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因此在练习中我采用“小猫钓鱼”“打传子”“夺红旗”“摘苹果”“跳远赛”等方法进行,这些竞赛活动是小学生最愿意参加的。又如在教学“9的乘除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竞赛——小猫钓鱼。活动前教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充分的准备,随着一声令下“开始”,各组参赛选手快速来到黑板前找到自己参赛题目开始计算。全班同学作裁判,每算对一题记作钓到一条鱼,参赛选手开火车进行,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算得又快又对,算完后统计各组钓到鱼的数量,数量多的小组就是冠军。这个竞赛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创设一个有效的数学情境不仅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会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郑俊选.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晓银.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J].成才之路,2010,(12).
[3]马文宇.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5).
(责任编辑 武之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