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业发展图书馆青年馆员能力提升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青年馆员是未来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青年馆员的能力提升是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探讨青年馆员能力提升的方向及相关解决方法。
关键词:青年馆员;能力;提升
社会发展进步推动图书馆发展和服务模式的转型,“人”即馆员作为图书馆的三要素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图书馆行业内部的新老更替,青年馆员已经接过前辈们的大旗,逐渐成为推动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力量。事在人为,馆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发展水平。希望在于青年,提升青年馆员各方面能力也成为各图书馆一项课题共同探讨。
一、敬业精神提升
敬业是对职业的态度,是从业者发自主观意识的产物。说的通俗点,敬业就是是否热爱这份工作,是否对这份工作有兴趣,是否对这份工作负责。青年馆员普遍年轻,性格有冲劲有活力,职业的保鲜期较为短暂。图书馆工作性质平淡,厚重,底蕴丰富,需要长时间的忍受寂寞,从职业的兴趣性角度来说,年轻人容易产生厌倦与懈怠。比如一些青年館员迈出校门从事图书馆工作刚开始感到很新鲜,工作劲头高,态度好,能认真负责。日子一久,就觉得工作很熟练了,程序常规化了,日复一日,机械化劳动感到职业很无趣,敬业就打了折扣。图书馆要加强青年馆员的思想引导与教育,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定期开展职业敬业观教育,组织双向交流,发现青年馆员的兴趣爱好,摸清研究方向,找准专业路子,为青年馆员量身定做职业规划,搭建发展平台,使青年馆员先乐业后敬业。
二、担当意识提升
未来图书馆事业青年馆员是主力,主力必需具备担当意识。图书馆加强对青年馆员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培养,积极鼓励创新与担当,大胆启用有能力,有担当的青年馆员领衔图书馆重大业务项目,压担子,挑大梁,在实践中锤炼青年馆员的担当,同时要制定一系列容错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宽容青年馆员在工作中的失误,相关领导要担责,让青年馆员在创新,推进的工作中无后顾之忧。
三、专业能力提升
专业能力是做好工作的的基本功,是专业馆员的技能保证。图书馆要构建青年馆员的专业培训体系,明确专业技术培训范围,内容,周期,方向,制定可操作性的培训计划并实施,确保青年馆员的专业能力逐年提升。图书馆内部要倡导以老带新,拜师学艺,老馆员当师傅,青年馆员做徒弟,内部形成合力。也可以引进馆外专家做导师,形成导师团,将先进的理念和相关专业技能传授给青年馆员,提高能力。图书馆项目可以倡导项目团队制,鼓励青年骨干馆员攻关钻研,参与图书馆各项业务活动,在实践工作中培养技能,提高能力。要积极拓展送出去的平台,选送优秀的青年馆员外出调研,进修,考察,研学,拓展青年馆员的视野,快速吸收外界丰富经验,加快青年馆员的成长。
四、理论素养的提升
未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青年馆员专业能力过硬,也需要青年馆员知识面更加拓宽,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信息化,学科化的导航需要,因此青年馆员的理论素养是图书馆事业可持发展的基础,图书馆要积极引导青年馆员进行理论素养提升。图书馆可制定初级理论,中级理论,高级理论学习的大纲,明确每个级别的理论学习提升内容和要求,规定学习周期,学习课时和考核方式,将理论考核结果记入年度考核,定期组织理论功底比武,理论知识竞赛等促进青年馆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牵头组织青年馆员读书会,每期推荐导读书目,交流读书心得,探讨研究情况,努力营造一个爱学,要学,喜学,争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五、应用能力提升
社会高速发展,对于图书馆事业发展角度来讲,更多的要求青年馆员具备综合复合应用能力。图书馆要创造条件培养青年馆员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外语口语应用,电子自媒体制作及应用,培训讲课能力应用,公共关系沟通处理应用等各种综合性应用能力,为图书馆事业培养应用型多面手人才,为图书馆事业发展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六、学术能力提升
青年馆员系统性的进行学术活动经验尚不丰富,图书馆要营造学术气氛,对青年馆员进行导向性,研究性明确的学术活动指导。树立良好,正气,严谨的学术之风。努力创造条件鼓励青年馆员参加学术科研活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研究资金,帮助组建学术团队,组织学术功底深厚的导师进行顾问,参谋,指导青年学者学术成果转化。鼓励学术成果,制定相关规定奖励学术突出的青年馆员,给予考核加分,晋级优先的政策,提高青年馆员提升学术能力的积极性。
图书馆要全方位加强青年图书馆员的能力培养,为青年馆员培养体系提供组织,领导,制度等保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青年馆员培养体系,及时研究解决青年馆员培养中的各种问题难点,搭建好青年馆员培养平台。拓宽性,创造型的提升青年图书馆员敬业精神,担当意识,专业能力,理论素养,应用能力。积累相关经验,形成优秀的青年馆员培养模式并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雅睿.浅议公共图书馆青年馆员素养提高[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7)
[2]王自洋,吴宁.影响青年馆员成为公共图书馆中坚力量因素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研究.201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