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型探讨互评作文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学生自身作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评的方式积极探讨,引导学生进行互相阅读、批改,在这样的过程中去提升每一个人的审美以及写作技巧等多项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自身减轻一定的工作量,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自身的成长过程中。让他们愿意去准备、愿意去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多个形式、多个批改方法的不断汇总和措施的采取,使学生的能力能够从发现问题上进行一个质的转变。
  关键词:作文互评;有效方法;高中语文
  對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巨大的工作量往往会使他们在许多教学的地方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比如说在进行作文批改的同时,即使自身没有一个好的处理方法,学生自身的态度也是非常忽略的,他们往往只看一眼分数便随手丢弃在一边,不会寻找自己的问题,也不会针对上次所犯的毛病进行现状的改变。所以,教师要首先从自身进行一定的思考,对于批改作文的现状要进行一定的改变,我们可以积极地引入学生自身的思考方式进入到作文批改的过程中,让他们参与进行一定的互阅、互评,使他们提高对于作文写作的重视态度,让他们的作文能力因为自己的参与而变得更加高效。
  一、学生自我修改
  首先,我们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修改与完善,因为在进行作文互评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便是对自我文章有一个了解的清晰框架结构。我们不能够再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使学生进行写作的完成,上交之后便无所事事了,不能够再继续忽略学生对于自我修改的重要性。所以在具体的引导过程,教师要综合的考虑不同学生自身知识面的宽广与深刻,让他们运用自己的一定认识,对于写作达成自我修改,这同样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可以使他们的文章真正的从自我的方向上进行清晰的再认识、再理解。同时也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愿意去进行多次的阅读,进行更多用字用词错误的改正和错误习惯的重新树立,使他们在进行重要句型的认识时,也能够同样地进行初步的完善。所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修改与完善是作文评改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基础步骤,这是教师不能够忽视的。对于高中生而言,能够领略自己的错误意识和更多的问题所在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步骤。
  二、组员之间互评互改
  当我们的学生对于自身的作文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之后,高中语文教师要组织他们在有效的范围之内进行互相评改和完整的认识。以小组为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文章互换,进行初步的改正,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互改,让学生愿意去进行更多的磨合与交流,让固定的小组由于良好的分配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他们对于彼此的认识和了解的积极性也能够发挥在作文的正确思考方向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文章阅读,使小组之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而形成一种互相督促的体系,让学生能够不再马马虎虎的应付差事。同样在小组进行互评互改时,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次数上进行多次的阅读。首先在第一次进行阅览时,可以对有效的字词进行特别的分析,找出错别字,对错误的一些成语、词语等进行标划;在第二次阅读时便要延展到句子上,进行详细的分析。有的存在语法错误,有的前后衔接是不够准确的,那么高中语文教师便可以使学生进行一定的记录,通过自我的思考进行修辞手法的具体修改;第三次,我们便要让学生进行段落上的不同分析,让他们能够理解到段落之间的结构是否存在合理的一些逻辑性现象。让学生去思考组员的写作手法和思路,这可以使互评互改的效率因为各自所怀揣的谨慎态度而变得更加有效,我们不仅可以发现他人的不足,同样也能够根据组员所存在的不足进行自我的反思,并深刻的学习他人的优点。
  三、教师统一点评
  最后,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作用,真正地进行具体的评价。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对整个修改过程进行仔细的审阅。有的学生在添加批注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方式往往还没有作者本身有意义,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便要做好批注,我们要让真正有效的写作理念和方式得到完美的体现。所以对于批注的存在,教师要真正地进行问题的正确审视,虽然自身的瓶盖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工作量的巨大也不能影响我们自身去忽略学生本身能力不足的这一方面。所以在批改的同时对于学生的问题和遗漏的问题都要有全面的认识和统一的点评,在进行评价的同时,对于不同学生的错误,我们要进行合理的态度表明,不能同样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却因为他们成绩的不同而进行细节方面的一些区别对待,这样会让学生丧失写作能力培养的自信心。
  四、结语
  对于学生作文的互阅互评,我们可以以多个形式进行充分的了解,让他们将这项能力真正的形成。使学生能够通过自我互评,不再依靠教师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周康龙.浅谈农村初中生作文互改互评的方式[J].中学教学参考,2016(3).
  [2]赵明.学生作文互评互改能力培养[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Z2).
  [3]温玺芳.作文教学中互评互改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