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境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冬俊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體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化学;实践研究
  一、 情境教学的源起
  杜威也非常重视学习情境性,杜威认为:“学习思维源于经验情境”“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与改组”等。杜威在“儿童中心”教学理论中还提出了“做中学”,他认为学生必须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去学习,只有这种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和成长。
  二、 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课程改革需要情境教学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活动表现评价要求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以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与活动成果。学生可以以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制作档案资料等方式展示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此标准可以看出,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为基础,采用最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化学教学情境。
  (二)化学学科的特点呼唤情境教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涉及人类所面临的一些重要行业,如:环境、卫生、能源、资源、材料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情境教学的素材来源。同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以实验也是进行情境教学的手段之一。
  (三)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需要情境教学
  初中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显现,他们好动、好胜、好奇、好问、好试,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并且现在初中生的口味变得刁钻起来,他们渴望课堂形式新颖、课堂气氛活泼,渴望知识趣味化、内容生活化,因此在化学课堂上创设形式各异、与众不同的化学情境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三、 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紧扣教学内容原则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必须全面仔细地研读教材,紧扣教学内容,根据教学任务制定具体教学目标,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教学情境,力图使教学内容与情境之间建立深层联系,使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尽可能相互渗透并交融。
  (二)情境的科学性和真实原则
  之所以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课堂,顺利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需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他们的心理、能力、水平等特点。
  同时在创设情境时,要坚持真实性原则,杜绝杜撰的虚假情境,因为学习情境越真实,学生建构的知识框架就会越可靠,以后学生如遇到此类真实情境就会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学生在遇到真实问题时,想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可是却感到无从下手,究其根源就在于:他们的学习经验脱离了学习内容赖以从中获得意义的真实情境。学生只是刻板的、不完整的、肤浅地理解了经过简化的知识。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那么必须提供真实的学习和应用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对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为了使学生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需要创设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且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情境。教师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是生活中的现象把它们与本课所讲的化学知识有关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行加工,最后以图片、人物对白、故事等形式展示出来,以此来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如在学习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时,情境①:做完饭,怎样熄灭液化气?利用了什么原理?油锅起火,如何处理?利用了什么原理?情境②:古成语中,“釜底抽薪”“抱薪救火”“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用了什么燃烧和灭火原理?情境③:播放电影“紫日”片段,山火向主人公扑来,睿智的小女孩用一根火柴把附近的草也点燃,人就获救了,请问这是什么原理?
  (三)情境的探究性和启发性原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化学教师为了让学生处于“愤”与“悱”的状态,必须将化学事实或问题镶嵌在真实或者仿真的环境中,这些情境问题一般是由易到难,有明显阶梯性。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HJ1.1mm〗
  (四)情境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原则
  教学情境一般采用视频、新闻、图片、动画等形式,要尽可能真实、简洁而生动地突显要研究的问题,以便快速把学生带入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中。同时,“情”境教学,教师要把饱满的情绪带入课堂。用热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很快理解情境内容,抓住核心要素。如在学习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时,直接请学生观看三幅图片,思考病人得了哪种疾病?(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显示图片和疾病名称:粗脖子病、佝偻病、龋齿),这种直观生动的情境,可谓开门见山,直击主题,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化学对保证人类的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然后又在课前精心挑选一名学生扮演一位“老人”,慢慢悠悠地走向讲台,到讲台边时,忽然不小心摔了一跤,“老人”疼的坐在讲台上,边哭边说:“怎么又把腿摔断了?”教师乘机请同学一起分析:“老年人为什么容易骨折?”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自然地转入到怎样科学补钙上来。这种直观性和生动性相结合的情境,一般是采用问题驱动加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适合初中生个性特征。
  (五)情境的正面体验原则
  消极的情感体验会阻碍、干扰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而正面的情感体验却能诱导、激发学生积极去探索和研究。在情境处理中老师应该多引用正面宣扬化学价值的情境,引导学生欣赏和享受化学。如利用化学发明航空火箭的材料、衣服材质、水污染处理、人工合成氨等,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带来的危害是人类不当使用造成的。化学科学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如不宜使用“浓硫酸泼熊”等视频作为情境。   (六)情境的全程性原则
  很多的老师认為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只是课堂开始时放一两个视频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就可以了。这是对情境教学的一种错误的、片面的理解,这样的课堂学生只会开始时处于兴奋状态,马上注意力就会不集中,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比如某复习课就以牙膏为情境,牙膏虽然种类很多,但都含有摩擦剂,其中最主要有碳酸钙、氢氧化铝、二氧化硅。同学们能否利用已学过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验证一下牙膏中是否含有碳酸钙?碳酸钙在牙膏中的质量分数是多少?通过本课的探究能和学生一起复习如下几个知识点:①碳酸根离子的检验;②pH值的测定方法;③装置的设计与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④计算的复习。
  四、 化学情境的创设途径
  (一)利用日常场景创设生活经验情境
  由于化学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实践,然后又服务于生活、生产和实践。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知识,绝不能仅仅对化学知识进行简单记忆,而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知识的重新构建、迁移和生长的能力。”教师应紧密联系当前生活、生产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以此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增强学生思维的实践性和深刻性。日常生活中,用酸把水垢可以除掉,用活性炭去除冰箱里异味,用洗涤剂和汽油都可以清洗油渍等等,都会用到化学知识,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
  如在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设置情境: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提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
  学生猜想:铁会与酸反应。
  (二)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史料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良好素材。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使学生认识人类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过程是复杂而曲折的,也可以使学生从学习静态的知识结果,转变为学习知识的来源和动态演变过程。这些科学史将再现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科学探索的过程。
  如学习水的元素组成的发现、凯库勒苯环结构假说提出的过程等,讲解金属活动性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从人类为何开始时利用金和银,近一百年才利用铝等金属的历史事实切入,从古代人类提炼金属的方法过渡到现代方法。
  如在学习《原子的结构》时,从介绍1803年道尔顿的原子模型,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到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原子核,到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用α粒子轰击了氮原子核等,发现了质子……让学生和着科学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这两个微观粒子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水分子在通电条件下先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然后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构成氧气,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构成氢气。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的微观世界的动画情境给学生的视觉和思维以强烈的冲击,学生自然而然就认识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化学变化实质:只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
  参考文献:
  [1]周业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情境创设[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7):29-33.
  [2]梁蓉君.初中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途径的实践与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6X):35-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05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