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项目驱动式的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校企协同进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高校以及职业院校的常态化工作。民族地区有着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天然沃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索构建有效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长效机制,以期为今后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项目驱动;民族地区;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2-0082-03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高校在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快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推动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人人成才,切实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提出要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来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持续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权利义务关系明晰。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
  目前,民族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脱贫致富路,然而旅游管理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特别是具有实践经验,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高素质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为此,持续探索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和创新发展成为摆在旅游专业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国内外协同育人机制实践分析
  欧美国家在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上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1862年美国通过的《莫里尔法案》是校企合作理念的发端;德国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双元制”模式强调校企分別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英国则提出“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1]。国内高职院校也根据自身条件不断创新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方式,比如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始了解、中实训、末实习”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2];河池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探索“立人教育”,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3];湖北民族学院则突出创新理论在校企协同机制中的作用,提出加强校企合作方式的创新等措施[4],这些方式都成为国内高职院校的有益实践。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了社会真实项目对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影响,导致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没能达到预期。
  三、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面临的问题
  (一)没有切实可行的专业实践项目为支撑,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实践操作性不强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项目约束机制,在具体人才培养分工上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校只关注理论教学,企业只负责实践训练,结果导致专业知识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应用和提升。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抽样调查发现,超过50%的学生对校企合作培养的效果不太认可。
  (二)利益目标不一致导致育人效果不佳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慢,旅游管理人才流动性大,企业对旅游人才的培养面临较高的机会成本,因此企业往往只是让实习生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对学生的专业训练较少,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和高校保持业务联系,储备人才。对学生来说,部分学生是抱着首先完成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任务,其次才是学习专业知识和积累行业经验的态度,因此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强,实习效果不佳。对高职院校本身来说,其主要目的是为民族地区旅游行业培养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但是,受实习实训效果影响,旅游管理人才在民族地区实现就业的范围和数量都偏少,最终导致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适应性不强
  民族地区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没有与地方特点进行有机衔接,对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性知识的挖掘和运用不够,同时针对人才市场出现的新需求、新变化、新特点反应较慢,造成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与工作要求相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多样化的就业环境。另外,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上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主要表现为实践实训教学与理论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够协调统一,理论课程较多实训课程较少,导致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不能适应工作岗位[5]。
  (四)政策体系不完善,缺乏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政策保障
  教育职能部门对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机制缺少有效的政策引导,导致校企合作效果不佳,教育效益没有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特别是对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来说,政策创新力度还不够强,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行经验往往需要一个转化融合的过程。
  四、项目驱动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与特点
  (一)项目驱动式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
  项目驱动式校企协同育人是以面向社会的工作项目为引导,以学校和企业为双主体,高校和企业、行业等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协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课程、教学体系等凸显职业技能锻炼的一种合作育人机制。从形式上看,项目驱动式更加强调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社会适应性;从内容上看,项目驱动式更加凸显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践;从体系上看,项目驱动式可以更好地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操作实施;从民族地区的实际来看,项目驱动式有利于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更加紧密的合作。
  (二)项目驱动式校企协同育人的特点
  1.选择性。高职院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技术特点以及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校企合作项目,通过参与项目从前期设计到后期实施运营全过程,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社会对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有效保障了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技能的融合统一。   2.整体性。项目往往涉及的內容较多,需要学生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进而可以有效提升自身对工作的认知能力,提高整体性判断能力,增强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对象性。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与特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协同育人战略合作关系,一方面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明确的目标对象,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选择合适的高职院校进行合作,也保障了企业今后所招聘的人才在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上均可以符合企业的标准和要求。
  五、项目驱动式校企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一)框架体系
  项目驱动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重点是从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教学管理等多个层次推动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一方面要注重教育行政部门对校企协同的政策指导和业务培训,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合作模式的不断创新,特别是在各种社会项目的实践中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协作体系(图1),构建政校企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联动机制。
  图1 项目驱动式校企协同育人结构体系
  (二)实施路径
  校企协商根据旅游项目的特点将其推荐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爱好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专业实践,由校企统一在实践工作中进行教学安排,用实际工作的情况来进行现场教学,并对项目实施的最终成果进行多方评价和总结(图2),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图2 项目驱动式校企协同实施路径图
  (三)实施措施
  1.凸显民族地区的适应性,不断优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立足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民族文化。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急需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支撑起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充分借鉴东部地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师生座谈会、校企座谈会,立足行业需求,适应企业要求,把握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动态方案,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校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合作共赢,寻找民族地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可持续发展的结合点。要实现稳定的旅游项目合作模式,必须找到校企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坚持从校企共赢的角度出发。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通过项目驱动式的校企合作进一步创新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与校企联合承担的某旅游地或县域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可以通过项目组的形式深入考察研究实际情况来检查学到的理论知识;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更加重要,可以将工作经验转化为教学素材,参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既锻炼培养了学生,又增强了企业日常经营的实力。
  3.优化教师队伍,校企共建“双师型”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6]。通过与企业建立长久性的战略合作,一方面聘请合作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层旅游管理人员作为行业导师,参与日常的理论授课,同时也直接指导学生在校企合作项目中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鼓励学校专任教师脱产进行行业挂职锻炼或是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指导能力,有效保障旅游管理专业项目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也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稳定运行。
  4.加强政策引导,打造校企协同育人的良好社会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从税费减免、项目招投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有效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加大社会宣传,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校企协同育人的社会环境。此外,政府可以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对参与项目实施的大学生给予更多的扶持,方便学生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创业渠道,开拓创新思维,提高旅游创业实践能力。
  5.深化校企融合,建立项目驱动式校企协同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业、第三方教育机构共同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项目实施成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调整,同时对每一个项目实施效果给予评价,一方面总结经验、积累成果,激励校企各方更加高效地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估体系,使学校教师、行业导师、学生群体都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经验教训,提升自我能力和水平,也为今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纪金雄,洪小燕,李云珠.校地合作办学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为例[J].大众科技,2017,19(09):86-88.
  [2]罗如学.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04):113-115.
  [3]韦福巍,黄荣娟.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地方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河池学院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18,38(03):90-94.
  [4]邓许红.基于协同创新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28-30.
  [5]罗盛锋,黄亚冰,黄燕玲.民族地区旅游管理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J].高教论坛,2017,(01):28-31+40.
  [6]高维忠.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5(10):42-43+63.
  Study on Project-driven Mechanism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Tourism Management Talen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ZHAO Yao, WANG Zu-liang
  (College of Hotel Management, Guilin Tourism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China)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normal work of universitie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both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With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bundant ethnic cultural resources, ethnic minority areas serve as a na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is paper, from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explores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tourism management,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training of tourism management talents.
  Key words: project-drive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urism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19-09-28
  基金项目:2018年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中心项目桂林旅游学院教学改革建设项目“基于项目驱动式的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编号:2018XJJGB035)
  作者简介:赵耀(1981-),男(汉族),河南人,硕士,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管理。
  通信作者:王祖良(1975-),男(汉族),广西兴安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6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