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质量是生存之本,人才是质量之源”,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指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建立人才质最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需要,是满足社会各界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可以通过确立政府的地位和职能;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来实现。
  关键词:人才培养;保障;建構
  “质量是生存之本,人才是质量之源”,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其培养的人才质量不仅关乎学校的声誉、地位和生存,也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的产品质量乃至国家民族的兴亡。确保和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是推动高校内涵发展的题中之义。[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指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高等职业教育要以“诚信品德、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贯穿于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
  一、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性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认识存在较大偏差
  现在社会上很多的家长、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存在偏差,这种偏见甚至在教育系统内部也有体现。许多学生及家长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相比于本科教育,就是“低等”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蓝领阶层,不如白领体面。在招生录取环节,高职录取排在后面,自然不受重视。
  (二)投入机制有待完善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举办者是地方政府,受各地政府财力限制,许多高职院校财政投入不足。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滞后,办学模式陈旧,办学空间不足,实践设施缺乏,按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各项指标全部达标的院校少之又少。
  (三)师资队伍有待培养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发展水平。据调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水平状况令人担忧,一是双师素质比例不高,多数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历。二是教师学历有待提升,高职教师有的是从职校、技校中专合并而来的,学历层次较低。三是兼职教师比例不足,德国等发达国家高职教师多来自生产一线,而我国高职院校受经费限制,高薪聘请兼职较为困难[2]
  二、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一)建立人才质最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需要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要持续提升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必须建设一个充分反映现代教育特点契合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和符合本国实际的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而要建成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能在国际职业教育中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就必须开阔国际视野,瞄准国际目标,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建立符合国际化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满足社会各界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都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纷纷颁布职业教育发展国家战略,不断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司长在多次会议上也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职业教育关系着所有普通人的生活质量,关系着社会人群生存的基本能力,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3]
  三、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路径探析
  (一)确立政府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
  在目前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尝试回归,即重新审视和定位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质量保障的演变历史,尽快将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引入第三个阶段,即政府减少对高校教学的直接干涉,只对高校教育进行宏观把控,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和社会用人单位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机构,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评价机构的功能,在确定了评价机构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后,依据评估机构的评价结果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即按照评价结果确定对高校在经费、专业和学科建设、办学规模等方面的调控;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则交给高校自己去做,给予其更大的办学自由和发展空间。这样一来,政府可以避免过多干预对高校教学的误导,而社会评价机构和用人单位的评价则可以更多地进入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从而推动高校更加注重其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技能性,使高等教育更接地气,避免出现高分低能和学而无用的现象。
  (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高等职业院校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以提高培养人才质量。
  1.以就业为导向,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应该以“健全品格、完善知识、提升能力”的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相融通、课程体系与职业工作任务相融通、教学实施与职业岗位角色相融通以及实践环境与职业工作环境相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创建高职-本科“3+2”衔接、订单培养、国际合作、日校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2.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强课程建设
  学校应该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切入点,加大课程改革与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积极推进优秀课、精品课、网络课、微课和慕课建设;引入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科技文献查阅系统等网络平台,推进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尝试实施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的考核模式,促进课赛结合教学方案的有效实施。   3.以提升教学能力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坚持内部培养与对外招聘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的原则,以建设“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施“择优引进”和“学历提升”工程,不断提升专任教师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打造教学和学术领军人物,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进行校企人员互派,加强“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4.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职业院校借助网络平台,推动“一生一空间、一课一空间、一师一优课”方案。以学生学习空间为载体,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形成职业教育数字资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格局,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机会。教师利用网络空间完成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跟踪评价等完整的教学过程,同时,空间教学还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师生间、学生间通过空间及时交流互动,打破教与学的时空局限。推动传统的封闭、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式教学方式转变。[4]
  (三)完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能有力地促進教学质量的提高。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是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学校监督部门、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学校教学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二级学院设计课程教学活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实施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则是上述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参与者,在此过程中的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学校监管部门共同参与鉴定。成立专门的督导监控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专门的监控和评价,督导监控机构成员由学院专职督导、二级学院专职督导和企业兼职督导组成。督导监控机构除了采取常规的听课、评课、学生评教等手段,还加大了针对学生生源的专项调查,同时利用企业兼职督导的条件优势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以帮助学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5]
  参考文献:
  [1]苏蓉,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改革论析,中国成人教育,2015.9.
  [2]段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3]辜川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17.12.
  [4].窦红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7.10.
  [5]施晓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黑龙江科学.201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7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