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对信息类专业人才需求愈加强烈,尤其是高素质专业化的信息类人才尤为缺乏。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在探讨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信息类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制度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软硬件设施以及实践平台五个方面构建起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期为促进信息类专业人才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 信息类专业 质量保障体系 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3(a)-0216-02
进入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平台及其相关产业取得迅猛发展,推动社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也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同时,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对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然而,从当前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不够完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依旧存在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类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高素质专业化的信息类人才尤为缺乏,因而探讨构建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显得非常必要。
1 构建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就企业发展而言,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当前社会发展实际以及相关行业企业对优秀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强劲需求,构建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互联网+时代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众多新兴行业,转变了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对员工工作效率提升起到巨大促进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优秀科技人才的贡献,而信息类专业人才就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优秀人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优秀人才,通过高等教育改革大力培养优秀人才,而信息产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高等院校通过高等教育改革推进信息类人才培养,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是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相关企业的协作方向。地方政府支持信息产业发展,为相关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同时也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信息类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培训机会,因此可以说培养信息类专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政府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相关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2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地方本科院校开设信息类专业已经过较长时间发展,在教学制度和课程体系等方面渐趋成熟完善,但从当前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还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也要与时俱进,随着国家政策、市场需要而有所调整。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制度体系还不尽完善,在新理论、新技术学习氛围营造,创新性学习、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稍显不足,學科专业间的相互交流也较为欠缺。此外,对地方本科院校在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监督方面缺乏科学合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
第二,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丰富完善。培养高质量的信息类专业人才,需要有结构完善、规划合理的课程体系做支撑,当前课程体系不够丰富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课程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大部分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比重较高,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其次是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随着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兴起,较多新出现的信息技术知识未纳入课程内容中。
第三,“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仍旧普遍存在。在当前本科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大部分还是通过课堂讲解方式进行,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也不例外,表明“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在地方本科院校范围内广泛存在[1]。就其现状而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不仅体现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上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失衡,还表现在专业课程的课时分配上。
第四,专业化师资队伍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在理论教学方面能力较强,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信息类专业知识,但在实践教学方面,经验稍显不足,同时缺乏现代化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此外,师资队伍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交流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深。
第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投入力度不够。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除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这就对高校教学条件提出了要求。然而,当前高校对实践课程所需的软硬件设施设备投入力度有限,部分教学设备没有或者得不到及时维护更新。同时,高校和学院在搭建实践平台,为信息类人才培养创建工作室方面缺乏有效支持。
3 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尽管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但也取得较多重大进步,为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结合本校实情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信息类专业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制度体系。首先,高校和学院要高度重视信息类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不断修订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并确保各项制度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为信息类专业人才学习与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要逐步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与监督体系,通过教师自评和互评、学生评教等多种方式,强化教学过程监督,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课程体系。高校要转变教学理念,根据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等现实情况,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一步优化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确保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协调。同时,提高对教师课程教案的要求,合理分配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课时,鼓励教师打造智慧课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第三,师资队伍。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信息类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首先要吸引优秀教师加入,并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教学培训等活动,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其次,通过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等方式,引入外部师资力量,在促进师资合理流动的同时,进一步充实师资队伍。
第四,软硬件设施。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对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强化实践课程教学,并提供软硬件教学设备做支撑。首先,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配套相应的实践教学设备,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践课程时间,运用相关教学设备开展创新工作,促进能力提升。其次,要定期做好相应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教学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第五,实践平台。高校和学院要充分依托校外资源,联合相关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成立联合办学基地、共建科研实验室等方式,促进校企交流,为信息类专业人才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实践培训机会。同时,由资深信息类专业教师牵头,选拔优秀信息类专业学生,组建专业团队,成立专业工作室,组团参加专项竞赛,全面提升能力,拓宽知识面[2]。
参考文献
[1] 郭慧,贺杰.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梧州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4):55-57.
[2] 常贤发.信息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J].现代信息科技,2019,3(16):174-177.
[3] 刘琦,侯丽,陈珍海.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工程类专业校企深度融合实践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8(36):87-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8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