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面对目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出现的定位不清、缺乏自身特色,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师资配备重学历、轻能力等问题,本文创新地提出构建“四位一体”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措施,以期培养出有专业技术背景及卓越领导才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四位一体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4.102
[中图分类号]H05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9)14-0-02
0 引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类型上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给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给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在高等教育领域,围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一直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应用型人才是特殊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应用的实践性特征;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性特征。培养应用型人才要达到在专业知识“够用”的基础上,提高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与素养。国外在这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经验,以培养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要求的人才为最高目标和办学理念,体现出高等学校办学理念与时俱进的特点;注重创新模式而不是传承模式,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作为区域经济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地方高校,主要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在我国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型战略的背景下,对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培养地方本科院校人才指明了新思路和方向,即培养出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专业背景的卓越领导者。
1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培养了绝大多数的本科人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当然,我国目前本科院校仍处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各方面发展仍不完善,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
1.1 定位不清,缺乏自身特色
地方高校归属地方政府管辖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输出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由于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在明确学校定位时沿用传统高水平院校的定位模式。这样的定位使地方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无法与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相结合,培养出的人才不了解区域经济特点,没有掌握相关专业实践技能,无法很好地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失去了原有办学特色。
1.2 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现行教育考核体系导致多数地方高校重视理论研究、重视科学研究,却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性,忽视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性。高校在培养人才时,照搬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性,使课程体系主要是理论课程,实验实训等实践课程很少甚至没有,导致各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实践能力相对欠缺。
1.3 师资配备重学历、轻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在补充师资力量时更注重学历背景,而这部分教师更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转变,并未真正进入理论实践环节,欠缺一定的实践经验,固然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学技术最终应转变为生产力,所有的科研成果应注重与实际相联系。
2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着眼于区域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提供满足区域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无论是与著名管理类高校相比,还是与知名理工类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都不具竞争优势,因此,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卓越领导人才(即培养既懂专业技术知识,又有管理技能、领导素质的复合人才)就成了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创新之路。
2.1 构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培养管理人才。在新兴产业与新经济风起云涌的当下,办学者的责任是根据社会需求,除增设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外,升级改造所有专业,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商科课程,构建“商科教育+完满教育+通识教
育+专业教育”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商科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一个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商科课程架构上,建设商科課程群是实现商科价值的基础。因此,地方高校要不断整合商科课程资源,建立品牌课程群机制,优化商科课程结构,在经典教材的基础上不断融入前沿知识和动态,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业故事和经典案例,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积极开发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商科课程集群。
商科教育是一种能力结构,这意味着除传统商科课程外,通识教育和完满教育是这种能力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识教育锤炼人文精神、拓宽视野和思维,有助于学生把专业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思考,是商科教育的基础,决定了能否将学生培养成操作型人才;完满教育提高了学生品格、素质,因为管理者要承担社会责任,必须健全人格。通识教育和完满教育不仅仅优化了商科教育的能力结构,还助力学生形成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将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商科教育整合,嵌入经典创业案例分析,以项目制的教学方式,在指导学生策划、酝酿、讨论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管理能力、商科思维等。同时还应注意,以商科为核心,并不意味着要削弱专业教育,降低专业教育的地位,相反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在新产业新经济领域寻求新的专业发展机遇,打破传统学科建设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通过构建品牌专业群等方式调整专业结构,满足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2 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目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的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践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最直接的应用,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不同学科的实践课程,制定有针对性的量化指标,从而科学评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构建合理的创新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将传统单一化的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成为包含实践类课程在内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既要为学生构建基础性知识体系,又要突出动手能力,强化素质教学,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兼具实践和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建设管理类云决策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优化企业竞争模拟、企业ERP、市场营销分析工具等实验课程及项目,在校内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应用平台,通过软件模拟仿真,加深学生对专业实践的理解和应用。
2.2.2 校外实践
高校应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专业的实验实训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多样化合作为途径,积极探索共建模式创新。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较好的专业实践平台,甚至是先进的实验设备及实践环境。校企合作是教育过程与经济产业的对接,不仅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相对接,还将区域经济人才需求与地方高校人才供给相对接。通过这样的对接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了解企业、行业对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力求使学生感受生产氛围,熟悉工作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2.2.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应提高校内教职工的专业能力,采取分层次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支持教师外出研习,多提供国内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将新知识、新技术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校应鼓励教师定期进入企业进行调研,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和基地,聘请相关行业企业有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开设讲座,给在校教师一个接触和学习企业经验的平台。另一方面,师资高水平并不等于师资高科研、高学术,因此,高校应重点培养与地方性高校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动手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能力型教师,这样的教师大量存在于新产业新经济的中小企业中,通过校企合作、柔性引进、全职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一批教学型、创新创业团队的“双师双能”型人才,将前沿知识和技术带进学校、带入课堂,增长学生见识、丰富学生阅历,切实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帮助。
3 结 语
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地方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地方性高校主要服务于区域新经济的现实急需,为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起着支撑作用。面对其他高校的竞争优势,笔者所在高校开辟出一条自己的人才培养之路:培养既懂专业技术知识,又有管理技能、领导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基于此,本文探讨的“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以促进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心智,季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J].人才资源開发,2018(14).
[2]薛玉香,王占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80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