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研读教材 促进深度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惠榕

  摘 要: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研读和有效使用的研究,提高教师研读教材、有效使用教材的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合理利用教材,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相长,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有效研读;深入分析教材;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 教材研读的现状分析
  1. 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一定的变化,出现大量卡通、漫画、图片、表格等形式,加上简短文字的情境图,这些情境图和启发性的问题相结合,与计算推理相结合,成为学生的学习载体。没有安排复习准备,没有出现公式、结论等概念性的总结,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为学生留出空间,给教师读懂教材、有效使用教材增加难度。
  2. 传统教学模式比较重视教法,轻视教材。有的教师缺乏对教材的研读和深入分析,在平时授课中,根据教材,按部就班,练习题按顺序讲评,至于教材的编写思路和设计意图,根本就不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没有提高。
  3. 同课异构中发现不同教师对教材研读的深度、广度不同,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可见,教材有效研读,可以优化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效果。
  4.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忽视教材,重新创造整合,以为这样是创造性使用教材。
  张奠宙院士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教学上得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提出了“教学千法万法,钻研教材第一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要读懂情境图反映什么学习内容,给我们哪些有效的数学信息。为此,如何读懂教材和有效使用教材,对提高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益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 如何有效研读教材
  (一)研究教材的系统性
  教材的编排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有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承接关系。教师要明确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以及它们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所要教的那部分知识的“前世今生”,即这部分知识基础是什么,它可以为哪些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等。
  (二)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材的重点是指在教材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基础知识。研读教材时,必须找准重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教学难点有两层含义:一是教材中较为复杂的内容,称为知识上的难点;二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称为认识上得难点。在分析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研究教材的关键,找准教材的突破口,抓住了关键,就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抓住核心,才能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从而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本末倒置或面面俱到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
  (三)研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善于运用教材中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提升数学能力。史宁中教授曾经说过:“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有靠亲身经历。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是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磨炼。”
  教师应该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对教材中的內容及呈现方式进行再思考,或重组,或优化,有效地使用教材,促进深度学习,使教材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三、 以《分一分(二)》为例,谈谈教材的有效研读
  (一)深入分析教材,找准重难点
  1. 分析教材
  《分一分(二)》是在学生学习《分一分(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分一分(一)》这节课中,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来表示。在《分一分(一)》中,是把一个物体看作整体来平均分,《分一分(二)》是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来平均分,丰富了整体的内涵,拓展了整体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体会到分数可以描述现实世界的许多现象。
  2. 分析学情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理解平均分的意思,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能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结合活动,利用面积模型表示简单的分数。在这节课中,平均分的整体将由一个物体,拓展到多个物体,能用分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认识分数的集合模型,感受分数的相对性,是这节课学习的重难点。
  (二)合理使用教材,突破重难点
  在对教材、学生进行深度分析后,这节课的设计延续了上节课的涂一涂,画一画等活动,学生比较感兴趣,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师适时点拨,注重双向互动。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去体验、理解、探索、发现。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鼓励性评价。
  1. 动手涂一涂,激发学习热情
  利用教材中的涂色活动,即把图中小正方形分别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再借助图形探究,每种颜色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学生自由涂色,并表示出每种颜色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创设了充分展示作品和用分数表示的机会。借助面积模型,再次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动手剪一剪,促进独立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把问题一的大正方形剪成9个小正方形,思考: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9个小正方形的几分之几?这样,问题一中的大正方形变成9个小正方形,原来的整体是一个大正方形,现在的整体是由9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集合,此时整体的意义拓展了,整体的内涵丰富了。问题一中,表示分数面积的模型巧妙的变成了表示分数的集合模型,也就是说可以用分数表示集合与它的部分之间的关系。假如涂红色的小正方形是2个,在问题一中,涂红色的部分占这张正方形纸的2/9,在问题二中,涂红色的部分变成是占9个小正方形的2/9,虽然都是用2/9来表示,但是面积模型和集合模型的分数意义是不同的。这样由旧知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突破了重难点。同时在剪一剪的过程中,学生动手探究,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自己说、互相说、左边的同学当老师右边的同学说一说等形式,给每个学生创设了交流和表达的机会,通过师生与生生的相互交流,及时强化、巩固、反馈,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剪一剪这一活动为学生创造了操作实践的机会,同时让学生主动思考,交流碰撞,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得以释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 动手试一试,加深知识理解
  在前面的两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会用分数表示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我充分利用现实生活资源,安排学生在教室中寻找分数,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找到的分数很多,比如:每个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一组同学呢?还有每张桌子占班级桌子总数的几分之几?椅子呢……自然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课堂上,我比较重视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每节课我都会准备一套我们美术组老师设计的表扬卡来奖励学生,共7张,我把奖励安排在教学的不同环节,第一次奖励时,我奖励了1张表扬卡,占表扬卡总数的1/7,一份对应一个。第二次奖励时,奖励了2张表扬卡,占剩下6张表扬卡的1/3,一份可对应多个后。第三次又奖励给学生剩下4张的1/2,2张表扬卡。在这个活动,总数在不断地变化,在奖励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将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又与本节课知识紧密结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优化课堂练习,面向全体学生
  首先基礎练习。完成课本中的看图找分数,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地找到分数,并能够清楚地描述分数是怎样想出来的,能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以致用。接着出现开放题,出现18朵红花,让学生先在集合图中分一分,并用分数表示出来,学生答案多种多样,并且能把每个分数的意义表达清楚,有理有据。学生参与度较高,效果良好。最后是提高题,淘气和笑笑拿出自己零花钱的二分之一捐给希望工程,他们捐的钱一样多吗?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最后集体汇报。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懂得:如果两个人的零花钱是一样的,那么他们捐的钱就一样,如果两个人的钱不同,两个人捐的钱也不同。整体相同,对应的二分之一就相同,整体不同,对应的二分之一也不同,深化学生的认识,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
  (四)沟通新旧知识,总结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实物图,帮助学习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平均分,跟上节课的单个物体平均分进行对比,既体现前后知识的衔接,又直观形象地呈现出它们的不同点,使学生对整体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加深对分数的意义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研读教材,合理使用多媒体等资源,更好为课堂教学服务,促进深度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研读教材非常重要,教学千法万法,钻研教材第一法。
  研读教材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在教学前对课标、教材、配套练习进行深度钻研,理解、感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研读教材,明确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知道知识来龙去脉,形成知识网络。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有效使用教材,促进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研读教材、有效使用教材的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使学生“得法课内,得益课外,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深度教学”十讲之二[J].小学数学教师,2019(9).
  [2]吴亚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解读[J].教育评论,2005(4).
  作者简介:
  黄惠榕,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9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