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教育“寓德于文”的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之所以为人,其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具有道德,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和核心。现阶段,我国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主要在学校的大环境中开展,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育人育德,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学习首先应当以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主,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本文中主要针对语文教学如何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做到寓德于文,真正将学生的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渗透 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139-02
  德育渗透,顾名思义,就是将德育内容进行广泛的渗透,融入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将德育教育与各门学科相结合,更深入的贯彻德育理念,让教育不再拘泥于枯燥。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由于其知识弹性较大,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学习内容也相对灵活,从这方面来说,将语文课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合乎情理也十分贴切。综上所述,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
  但是,现实教育中,我们将老师对德育教育的程度分为两种。第一,个别老师只是一味的在向学生宣读课本知识,死板僵化,忽略了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并没有真正的做到寓德于文;另一些老师则是过于注重学生的大德育教育,对于一些历史知识也要生拉硬套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去,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德育教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总的来说,德育教育应该适时适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德育的熏陶,德育教育应当遵守以下三大准则:
  1 依托文本
  小学的语文课本中经常会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有时候在每篇故事的背后都会暗藏玄机,若深思熟虑,你便会发现那些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有的诗词歌赋,赞扬的是一些爱国志士的一腔热血;有的关于风景的文章,向大家描述的是祖国的大好山河;再比如鲁迅的一些小说,背后诠释的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德育;此外,《虎门销烟》这篇文章还讲述了中国人民抗击敌寇的伟大精神,学生沉浸在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中可以真切的体会到社会带给我们的震撼;如《生命壮歌》这篇文章,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亡留给自己的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每一位学生学习,在危难时学会团结,在危机时刻学会保护他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时刻向学生传达着德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它不只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更是生活中最切实的东西,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依托文本,让德育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慢慢渗透。
  众所周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语言文字的品读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它与德育教育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用古人的话说就是“文道合一”。如果说小学语文的教学仅仅拘泥于字面意思,缺乏文字的品读和德育的说教,那这样的教学只不过是在大谈文字,而忽略了寓德于文,空洞的德育教育只能让学生感到空前的枯燥和反感,对于教育有害无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老师只是讲解语文课本,大谈社会主义、天地万物,不涉及德育教育,也会使得智育变得苍白无力。例如,在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甚远”,这一句话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灞河柳与高原柳的不同之处,而其中青海高原一株柳又是怎样在环境中突破自己的命运极限的,接下来会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阅读文字的魅力,你会发现文字能表达所有的坚韧不拔和生命的张力,依托文本,让学生在语言中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在语言之上让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所带来的影响。
  2 立足学生
  道德,作为人发展所具备的良好品质,它是一个人所持有的正确的人生态度最终内化为内在的良好品质的体现。通常而言,其并不受到外来条件的束缚和约束。所以,从本质来看,对道德的培养,其实就是对人的内在品德的培养。学生是一个个有着独立品行的人,基于这样的前提条件,语文老师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就不单单要依托文本,更要立足学生。老师可以从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把语文课堂打造成学生自己的课堂,努力帮助学生找准自己在学习上、课堂上的位置,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课堂的小主人,进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激情,为每一个学生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寓德于文,在课文的讲授中潜移默化地将道德渗透其中,顺利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
  诸如,在进行《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教学时,为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我特地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人物性格评价,引導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谈谈他们对课文中每个人物的评价。学生个性不同,他们对人物的理解都各自有着自己的性格烙印。在一些学生看来,唐僧简直就是不分是非、固执己见的代名词,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一部分学生则反映出不同的认识:唐僧太过善良,有着妇人之仁!学生对猪八戒的评价截然不同:有的觉得猪八戒好吃懒做,有的说猪八戒有缺点不假,但是其憨厚可爱,而且可爱的程度超过他的缺点!白骨精确实都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的,但是一部分学生却从这个屡施奸计、心狠手辣的反面人物身上学到了一种坚忍、顽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情深。学生们对人物的评价不一而足,又各自展现了自己的特点。学生们对人物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好与坏,让身为教师的我很感慨。学生们能够畅所欲言,无所忌讳,将不同的观点、认识展现出来,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自由交换思想,碰撞智慧的火花,也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形成良
  (下转第247页)
  (上接第139页)
  好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让他们的思想自由地展示、交汇、碰撞和升华,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价值观、是非判断的能力。
  3 回归生活
  著名学者鲁洁对道德有深刻的认识,在她看来,道德充盈在生活之中,根植于生活的大地上。道德不能够脱离生活而存在,也根本不存在纯科学的道德。正因如此,在语文教学中的道德同样要回归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德只有依托生活的沃土,才能够有血有肉,丰盈和充实起来。否则,就如同被折断的花枝,缺少鲜活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学生道德的养成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只有联系现实生活,那么道德才能彰显其价值和魅力。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锻炼学生,打磨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获得成长,才能真正实现道德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将课本知识融入到广阔的天地中,融入到生活中去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就需要积极开发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苏教版)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保护环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在这时,我们可以说我们的道德教育不再是无力的说教,而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富有生活气息的道德教育。作为承担道德培养重要责任的学校,很有必要重视开发生活中的道德资源,并且优化利用,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用道德开启人生的幸福之门,启迪心灵,提升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 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2] 王家齐.学校德育新视角[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3.7.
  [3] 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71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