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野外实习对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冯丽霞 周兴华 许婵

  摘  要:高校成熟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可为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组织实施提供重要参考。文章以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高中研学旅行地理类课程的开发建设为例,从研学旅行基地确定、教材编制、研学动员大会、研学课程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借鉴高校野外实习教学经验开展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设计及实施模式探讨。
  关键词: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建设;高校野外实习;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规定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研学旅行在基础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1-2]。但是各地教育部门在积极推行研学旅行的同时,“只旅不学”“只学不旅”或“假期出行”等现象突出[3-5]。为此,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从课程性质与定位、基本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建设、实施和评价等方面拟定了研学旅行的课程标准,为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指导性规范 [6-7]。然而,优质研学旅行课程,尤其是以“知识的拓展、理论的应用、综合性体验、研究性学习”为主的高中研学旅行课程[6],仍然不足。在优质高中研学旅行课程缺乏、短期内难以形成课程体系的背景下,另辟蹊径,利用现有的各类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建设,则能事半功倍。本文以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高中研学旅行地理类课程的开发建设为例,探讨借鉴高校野外实习教学经验开展高中研学旅行的模式,以此推动研学旅行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开发,并促进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
  一、高中研学旅行和高校野外实习的关系
  高中研学旅行和高校野外实习在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在课程性质与定位方面,二者分别是各自阶段课程方案中的必修内容;其次,在课程基本理念和目标方面,均强调学习内容的实践性、研究性和整合性;再次,在课程实施方面,均是集体性校外教学;最后,在课程评价方面,均注重全方位的动态评价。因此,高校完善的野外实习教学体系可为高中研学旅行的开发建设和组织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方面,高中研学旅行和高校野外实习存在一定差异。在课程结构方面,高中研学旅行部分对应着高校各专业野外实习。与高校野外实习不同,现行的高中研学旅行是在以学科教育为主的情境下进行的综合教育,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可分为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每次研学旅行活动以某一类别的课程内容为主,同时鼓励多种类别课程内容的融合[6]。此外,在课程内容方面,由于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方面明显不同,高中研学旅行和对应的高校野外实习的课程内容也会有所区别。因此,在课程建设时,应结合高中学段学科课程标准和研学旅行课程标准,选择高校野外实习课程中适宜的内容进行针对性地开发。本文以地理类课程为例,将从研学旅行的前期准备、实施过程和考核评价三个方面,具体阐述高校野外实习教学对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组织实施的借鉴作用。
  二、研学旅行的准备
  高中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但这种灵活性并不代表教学过程的杂乱无章、增加教学的难度。提前确定研学旅行基地,多次踏勘线路和实践点,设计详细的课程内容,编制教材,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确保研学旅行顺利开展。
  1.确定研学旅行基地、线路和实践点
  研学旅行基地是否具有丰富的研学旅行资源和完善的研学旅行设施[7],直接影响着研学旅行活动的质量。201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377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但主要是以参观为主的教育科普型或历史文化型基地,其中能够作为地理类或自然类课程高中研学旅行的基地较少。高校野外实习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较为成熟,不失为高中研学旅行基地的一种可靠选择。将高校野外实习基地遴选为高中研学旅行基地,研学导师协同野外实习指导教师在基地内部实地踏勘,借鉴其野外实习教学经验,设计研学旅行线路和实践点,既高效便捷,又可以保证研学旅行的安全和课程质量。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在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展地理科学野外实习已有三十余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野外实习教学体系。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成都市西北方向约70 千米(图1),交通便利,场地安全,餐饮和住宿条件成熟。公园所在区域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天然界线,中生代以来发生多期构造活动,尤其是近年来的构造活动引起汶川地震的发生,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8]。园内地层发育丰富,飞来峰众多,地震灾害遗迹保存完好,河流和岩溶地貌景观突出,植被类型多样。同时,该地白鹿镇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中法传统风情小镇,有中国西南地区最古老的天主教神学院——上书院。总的来说,特殊的地质条件、典型的地貌形态、多样的植被类型、多角度的自然灾害遗迹等自然地理资源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人文地理环境,共同构成了十分丰富的研学旅行资源,使该地成为开发建设高中研学旅行地理类课程的理想地区之一。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高中研学旅行地理类课程的研学地点如图1所示。
  2.设计研学旅行课程
  借鉴高校野外实习内容开发高中研学旅行课程时,首先,应体现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及公益性等研学旅行的基本原则;其次,应结合各学段学科课程标准和研学旅行课程标准,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开发。考虑到高中研学旅行的时间为每学年累计8~10天,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高中研学旅行地理类课程为期两天。课程内容以地理为基础,融合语文、生物、历史及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侧重于综合性、知识性、科学性及实践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創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具体课程设计如表1所示。
  3.编制研学旅行教材   研学旅行教材是研学旅行教科书、研学旅行指导书、研学旅行读本等的统称[7],对有效开展研学旅行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首先,研学旅行教材属于实践活动教学用书,不同于课堂教学使用的学术型课程教材,袁书琪等从教材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示例等方面为研学旅行教材的编制提出了意见和要求[7]。其次,大多数高校都出版了相应的野外实习教材,高中研学旅行教材的编制可以借鉴高校野外实习教材的内容。同时,鉴于高校野外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建议更多高校学科专业教师深度参与其中。此外,部分高校还分开编写了野外实习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9],因此,研学导师和学生用书也可分开编写,各有侧重。根据高校野外实习经验,高中研学旅行课程的研学内容应较为简单,侧重于基础性和趣味性,可设置一些实践类活动和知识拓展小板块,便于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自学;而研学导师的研学内容应较为详细,以便弹性灵活地应对课程设计之外的内容,同时还应增加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性,方便研学导师统一思想认识,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
  三、研学旅行的实施
  1.安全教育和知识储备
  高中研学旅行为校外集体性教学活动,在实地研学前应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安全教育、强调纪律、发放研学旅行教材、介绍研学基地概况和计划安排,让学生明白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此外,考虑到部分学生不会提前进行预习,研学导师可依托研学旅行教材,带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回顾和技能锻炼。
  以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高中研学旅行地理类课程为例,研学导师在动员大会上,除了介绍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研学旅行的基本情况外,还应带领学生复习地质、地貌、植被等相关理论知识,提前讲授记录、拍照、采样等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以及GPS、罗盘等仪器的使用方法,并要求学生根据需要自主查阅文献资料储备相关知识。
  2.研学方式方法
  不同于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高中研学旅行应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综合讲授式、提问式、示范式及探究式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课程目标(表1)。首先,研学导师带领学生观察各种要素,讲授相关知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其次,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第三,教师根据延伸出的其他知识点进行提问,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第四,教师布置专题研究作业,锻炼学生论证科学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最后,研学导师点评专题汇报成果并做研学旅行总结。
  以塘坝子村实习点一的研学活动为例(表1),研学导师先带领学生观察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页岩,描述其岩性;再要求学生使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必要时可为学生进行示范;然后延伸出岩层和地层的区别、晚三叠世该地的沉积环境等问题,并进行提问,使学生对沉积岩的掌握更加系统;在塘坝子村的研学活动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专题探究作业:结合研学内容和文献资料,探究飞来峰的形成过程和岩溶地貌的成因,并进行专题汇报。
  四、研学旅行的考核评价
  合理的考核评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研学旅行的教学效果,高校野外实习传统的考核评价往往只依据学生的实习报告,野外实习成绩、特别是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实习成绩很难拉开差距,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型考核评价方式[10],这对研学旅行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过程评价应主要关注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动手能力、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情况,需要研学导师结合高中学段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维度,在研学旅行活动中进行细心观察和阶段性记录。结果评价主要根据学生的专题汇报和研学报告书的质量进行考核。
  研学旅行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优质课程的开发建设和组织实施。本文以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高中研学旅行地理类课程的开发建设为例,探讨借鉴高校野外实习教学经验开展实施高中研学旅行的模式。遴选高校野外实习基地作为高中研学旅行基地;联合高校各学科专业教师共同踏勘研学旅行线路;借鉴高校野外实习教材编制研学旅行教材;召开研学旅行动员大会进行安全教育;基于高校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发研学旅行课程;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和综合型的考核评价方式;这些都是推进高中研学旅行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晓.研学旅行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33-137.
  [2]吴振华,袁书琪,牛志宁.地理实践力在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中的培育和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02-107.
  [3]章全武.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 2018(02):121-125.
  [4]姚炳华,朱志刚.问题意识:让研学旅行回归正途[J].地理教育,2019(04):41-49.
  [5]张丽娜,由秀萍,董志成.关于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的几点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4):67-69.
  [6]郭锋涛,段玉山,周维国,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J].地理教学, 2019(06):4-7.
  [7]袁书琪,李文,陈俊英,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三)——课程建设[J].地理教学, 2019(07):4-6.
  [8]Jia D, Li Y, Lin A, et al. Structural model of 2008 Mw 7.9 Wenchuan earthquake in the rejuvenated Longmen Shan thrust belt, China[J]. Tectonophysics, 2010(49):174-184.
  [9]罗红玲.地学认识实习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5):27-28.
  [10]刘贤赵.淺论地理野外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04):87-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74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