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雨课堂”促进“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建设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钱丽颖 李军荣

  [摘 要] 针对当前新时代本科教育提出的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强、科研素养高的本科生的要求,“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作为提升学生信息运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课程,对于助力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以“雨课堂”作为“互联网+”的辅助教学工具,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力求使学生在掌握文献检索方法的同时,促进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雨课堂;文献检索;科技论文
   一、“雨课堂”利用的背景和意义
  华南理工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非常重视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工作,使学生在参与前沿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三创”型人才。“轻化工程”是华南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学科,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创新活动,每位新生入校后均配备一名学习科研导师,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在2016—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共立项13项,有约40名学生参加了项目的研究工作;学校的“学生研究计划”(SRP)项目,2016—2018年共立项102项,每年参与项目研究的学生约为130名;同时,轻工与食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近三年内针对本科生开设了7门探索性实验教学项目,依托教师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将部分研究内容提炼成适合本科生参与的实验,让学生深度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们通过各种项目的研究,近三年内共发表各类期刊论文约30篇。
  由于本科生普遍深度参与科研的需要,学生应尽早掌握文献检索的技能,使他们运用科学的检索思路和方法,有效地从海量的文献中全面准确地获取资料。同时学生也应掌握科技文献写作的知识,使他们能够以科学的语言准确总结和表达项目的研究结果,形成论文进行投稿和发表。基于此,“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作为学科基础课的开设时间被安排在学生大二上学期,这将对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研究和写作创新性论文提供极大的帮助。根据笔者对目前教学现状的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本学期由于大部分的专业课还未开设,学生缺乏专业知识,对有关专业内容的理解程度低,使某些好的教学形式难以实施;(2)授课形式主要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课堂缺乏实践环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低;(3)授课内容过于注重叙述检索过程的操作,缺乏对各个数据库文献内容的重点进行分析,缺乏对检索方法的归纳和总结;(4)课程考核形式单一,主要为期末试卷成绩,平时出勤成绩为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采用清华大学开发的“雨课堂”作为混合式教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教学提供了个性化和数据化的平台支持;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打破原来对各个数据库依次进行讲授的形式,采用专业模块化教学,将数据库的检索方法贯穿到各个教学模块中。
  二、课程建设探索
  “雨课堂”以师生最熟悉的PPT和微信为工具,为教学过程提供一种全新的交互体验,并通过大数据手段进行监督[1],目前“雨课堂”作为新颖的教学工具已经在高校化工类理论教学[2]和实验教学[3,4]进行了应用探索。
  教师建立“雨课堂”班级后,可以将各种资料推送到学生手机端,学生随时随地接收并进行及时反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教学实践内容,通过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几个环节实现与专业结合紧密的混合式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研究工具,为学生参与科研助力,同时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效促进知識、资源、技能和思维生成进化[5]。
  1.课程内容模块化。在开课前,教师建立“雨课堂”班级,并邀请所有学生扫码加入,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和学生的专业知识关注点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按专业研究内容将教学内容分成5个模块及其对应的数据库,分别为基础研究模块(植物生物质分离和纳米纤维素;SCI、ACS、中国知网)、工程研究模块(制浆造纸过程及水处理技术;EI、Elsevier、维普数据库)、设计研究模块(制浆造纸机械;国内外专利)、应用研究模块(造纸湿部化学和特种纸;Springer,Wiley,万方数据库)、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模块(造纸化学品,CA)。这些模块以专业知识为中心,结合不同检索数据库的特点,根据开课前的调研结果为每组学生分配不同的检索课题,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各个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同时,将科技论文写作的知识和技巧贯穿到各个模块的教学中,学生针对每一个模块提交一个项目论文,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利用科技数据库的能力,同时能够学习到与科研项目有关的专业知识。
  以基础研究模块为例,根据调研,学生参与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植物生物质组分分离、纳米纤维素及其功能材料的研究,因此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总库CNKI、Web of Science平台(SCI)、ACS美国化学学会的数据库来查找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各个数据库的检索条件的选择和构建各种不同的检索式从而获取更有效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在阅读相关资料时,采用先中文后英文、先综述后研究论文、期刊论文与硕博士学位论文对应等策略逐步加深对相关课题内容的了解。同时,以专业常见期刊为例,介绍如何利用Web of Science来创建引文报告和分析检索结果;通过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和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来深度分析期刊的影响力。这可以加深学生对各个相关期刊的了解,有助于他们选择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此外,以本学院教师为例,在中国知网学术总库里对他们近年来发表的期刊论文以及所指导的研究生论文进行了检索,这使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教师们的研究方向,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对他们选择本科阶段的学习科研导师以及进一步深造提供帮助。   2.“雨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雨课堂”实现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和课后总结[6]。通过“雨课堂”平台,教师可以将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课件PPT、针对课件难点和重点的语音讲解、中国大学MOOC网络视频、课前预习检测试题等内容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课堂预习的内容进行相应学习模块的初步文献检索练习,从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平台发布预习公告,提醒学生预习并对预习提出要求,上课前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关注“未查看”预习内容的学生,在“讨论区”引导学生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同时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授课PPT,重点讲授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点了“不懂”的PPT。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中的初步文献检索练习,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找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带着问题来听课。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雨课堂”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学生通过二维码或课堂暗号进入课堂,在线上完成签到,教师可以方便地完成考勤;点评学生课前预习检测题的答题情况,并展示预习情况较好的同学的文献检索练习;学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对PPT点“不懂”,教师会同步接收到信息,及时进行解答,调整进度;课堂“弹幕”还使同学们能够实时分享关于课堂教学的想法;授课时,教师可以对阶段性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小练习,可以发送练习题,或者让同学们根据不同的关键词对文献进行检索,利用随机点名请同学回答,也可以实时显示同学们的答题和文献检索情况;学生答题后,可以通过“课堂红包”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极大地促进学生们认真听课和积极思考,有效增强了师生的课堂互动。
  在授课结束后,“雨课堂”会向教师手机端发送一个课后总结,详细总结课堂人数、学生数据、课件数据、随机点名等课堂情况,使教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效果,为教学分析和质量提升提供翔实的数据;教师可以通过“公告”发布课后作业、通知、考试总结等;通过私信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后及时向老师请教作业中不懂的地方,教师也可以提醒“预警”学生以后认真听讲和完成习题,进行课后的个性化交流;学生和教师还可以在“讨论区”进行实时而便捷的互动;教师所有发布到班级的课件都会保存在雨课堂的云服务器中,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查看课件进行复习。
  3.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原来的“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在考核方式上比较单一,主要为期末试卷成绩(70%),平时出勤成绩为辅(30%)。但是,由于本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所以目前的成绩考核方式很难客观评价学习效果。通过采用“雨课堂”对模块化专业内容进行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握,因此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献信息的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互联网+教育评价”的评价依据的丰富性和评价应用的便捷性[7]。过程性评价与教学过程紧密融合[8],是一种灵活、及时、全面的评价方式,“雨课堂”的大数据功能增强了过程性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
  根据过程性评价方法,将课程总成绩分成四个部分:(1)平时成绩20%,主要通过“雨课堂”对学生的出勤、课前预习、课堂答题、课后讨论等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参与度;(2)模块项目论文30%,学生根据各自的检索课题,在各模块的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后,结合模块中的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写作专业文献综述论文,主要考察学生的检索技能和写作能力;(3)课程论文和答辩20%,在课程结束后,每名学生均需按照分组调研时确定的科研项目情况撰写相关的课程论文,并分组进行答辩,主要考查学生对科研项目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及表达能力;(4)期末试卷成绩20%,对课程中学习的科技文献的基础知识、科技文献的检索保存利用方法、科技论文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规则和技巧、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和投稿等授课进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雨课堂”大数据的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试相结合,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有效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三、结语
  为了适应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大量的本科生在参与前沿性科研工作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升,而“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会查、会读、会想、会写”能力的方法课程,对于本科生参加科研工作和今后学习深造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雨课堂”的强大互动功能,通过专业课程建设,师生共同参与和努力将知识灌输课堂转变为探究对话课堂,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知轻行转变为学以致用的知行合一[9]。“雨课堂”的大数据功能,则为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在动态评价的过程中,师生都可以根据教学效果及时调整,从而推进教学过程系统的持续改进。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助力他们的科研工作,激发学生们对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热爱。
  参考文献
  [1]冯昕烨,王健.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J].软件导刊,2019,18(2):194-197.
  [2]袁亚利,聂瑾芳.多种智慧教学手段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9(23):177-178.
  [3]林兴桃,赵靖强,客慧明.基于“雨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313):8-10.
  [4]陈煜,胡洁,朱一鑫,等.基于雨课堂平台的有机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4):32-36.
  [5]钟丽霞,胡钦太,胡小勇,等.在线课程资源动态生成与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6):83-89.
  [6]范红凤.基于微信雨课堂的混合智慧教学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8(24):240-241.
  [7]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8]王莉,宿方萍,刘亚.过程性评价方法在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23):227-229.
  [9]李志義.“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76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