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单元教学立足于单元整体,对单元内容进行深度分析、设计和实践,让教学更具适切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理念和追求,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型。立足于单元整体视野,教师能够挣脱课时束缚,找准关联点,对数学课程与教学进行创造性实践。
  关键词:单元教学;单元分析;单元设计;单元实践;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B-0064-03
  所谓“单元教学”,是指教师根據学生的需要基于单元而统筹设计、研发、实践的教学活动。实施单元教学,需要教师秉持一种结构意识,这样才能“既见树木,更见森林”。作为教师,要站在单元整体高度,先对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深度分析、设计,然后将单元内容科学、合理地分配到课时,提升数学教学的整体性效能,进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单元分析:让教学更具适切性
  单元教学首先要进行单元分析,让教学更具适切性。单元分析包括单元课标分析、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学情分析、单元重难点分析、单元教学方式分析等等。单元教学要注重知识、学情、教学方式等的整体性、联系性、系列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站在整体、系统的高度,数学教学能活化学生的认知,发掘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是对课程标准的整体性审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总是将课程标准看作“形而上”的东西,认为课程标准远离实际教学。其实,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南,是教学的依据。研读课程标准,我们不仅能明晰学生应当“学什么”,更能认识到学生应当“学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达到思想方法的高度。
  其次是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审视。研究教材内容不仅要具有单元视角,更要具有跨单元视角。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对教材“瞻前顾后”,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教师就要跨年级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对教材“左顾右盼”,比如将不同版本的教材(如北师大版、人教版、沪教版等教材)进行比较。通过对教材的纵横研究,将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统整优化,形成适切的教学方案。在整体性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形成对教学重难点的提炼、取舍和概括。
  再次是对学生学情的整体性审视。学生学情的整体性审视,包括对学生已有认知的分析以及认知规律的分析。已有认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而认知规律决定着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态和发展趋向。这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具体学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形成了单位“1”的观念,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整体性的单位“1”。因而,教师在设计整体性教学方案的同时,要关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设计出一些教学辅案,对学生展开因材施教。比如可以适度地帮助学生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的内容,让学生先能够找出一个关键句中的单位“1”。
  单元分析打破了以“课时”为组织单位的教学分析,而更注重数学教学分析的整体性、结构性。教师立足于单元整体的视角,运用高观点来进行分析,才能高屋建瓴。立足单元分析的整体性教学,能让数学知识与学生思维、心理结构同构共生、共生共长。
  二、单元设计:让教学更具针对性
  单元教学不仅要进行单元分析,更要进行单元设计、研发。在单元设计中,教师不仅要编制单元性的教学目标,更要设计单元性的教学流程,让数学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单元设计要体现数学学科整体、系统的育人价值,既要立足于数学知识,又要立足于学生学情,在数学知识与学生学情的交融共生过程中,彰显单元整体教学思想。
  首先是编制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一是单元的总目标,这是基于教材单元数学整体性知识和学生普遍性学情的教学目标。其二是编制单元学段目标,这是基于同一个单元不同章节知识以及学生在某一个学段的教学目标。相对于单元总目标,单元学段目标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其三是课时教学目标,这是在单元学段目标的基础上,分解到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个课时需要反馈、达成、评价的目标,是一个个非常具体的目标。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其总体性的目标是扩充学生对数的认识,提升学生思维的抽象水平,促进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在具体的学段目标中,就分为“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中,就相应细化为“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的课时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能让“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总体教学目标落地生根。
  其次是编制单元教学方案。传统的教学主要以“知识点”为着眼点,以“小课时”为组织单位。单元教学超越知识点,超越课时,以知识结构、单元组织为设计起点。这就要求教师用高观点统御、用大思想驾驭、用结构性关联。在设计每一个课时教学方案时,要从单元整体出发,让每一个课时方案都成为单元教学方案的有机组成。要在单元教学整体方案中逐步地、合乎逻辑地组织教学内容,有计划地推进阶段性教学、课时教学方案的落实等。比如在设计、研发“分数的意义”这一具体的课时教学方案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引出单位“1”的概念,抽象出分数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接着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分数的意义在与运算的联结中,获得一种新的理解;进而通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习用分数表示两个同类量的倍比关系,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丰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通过单元教学方案的设计,让学生理解分数的“份数定义”(即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商定义”(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比定义”(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者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整数比),乃至于感悟到“公理化定义”即有序的整数对),等等。   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方案的设计、研发,为实施单元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单元知识分析是单元教学的逻辑起点,具体学情分析是单元教学的可能起点,那么教学目标、方案的制定就是单元教学的现实起点。通过单元分析、单元设计,就能彰显教师的教学立意,形成教学的有效组织序列。
  三、单元实践:让教学更具科学性
  单元实践是建立在单元分析、单元设计基础上的,是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蓝图变成现实的一个过程。单元实践一方面基于单元分析、设计,另一方面又要超越单元分析、设计。只有基于单元的教学实践,才能让教学实践更具科学性。单元实践,通常采用单元整合、单元创生的教学方式。在单元实践中,教师可以用单元作业、单元检测来衡量学生的单元学习效果。
  首先是单元整合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不同于课时教学。它是基于单元的教学实践,往往会根据单元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将众多的知识点集结,这些知识点可能按照原来教参中的安排,穿插在不同的课时教学之中。比如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和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大小比较”安排在同一个课时。我们在单元实践中,从知识整合以及学生具体学情视角,对教学模块进行重新划分,形成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这样三个模块。实践证明,当学生牢固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就能自主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操作。而分数的大小比较由于方法众多、灵活多样,在一个课时中充分地实践、比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其次是单元创生教学。单元创生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它往往会根据需要内引外联,不仅将数学的内容进行整合,而且将非数学的内容融入其中,这就让教学富有了一种综合性、创造性。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们对m/n的意义进行拓展、延伸。比如2/5米,既可以看成1米的2/5,也可以看成2米的1/5。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画图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2/5米是4米的几分之几,是6米的几分之几,是8米的几分之几,等等。通过这样的创生性教学,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更透彻了,不再是静态地、固化地认识分数的意义,而是能动态地、灵动地赋予分数意义,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了知识的创造者。不仅如此,这样的创生性教学,為学生后续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创生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意义和价值。
  美国课程与教学论专家麦克·扬在《未来课程》一书中写道:“我们应该从基于事实的课程,走向基于实践的课程。”单元教学是撬动数学课堂转型的一个基点、一个支点。将单元教学作为一种理念和追求,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实现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型。立足于单元整体视野,教师能够挣脱课时束缚,找准关联点,对数学课程与教学进行创造性实践。
  责任编辑:丁伟红
  收稿日期:2020-05-25
  作者简介:俞羚洪,苏州市吴江区屯村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16)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09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