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在工科一流专业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新锋 闫晟煜 李良敏 刘永涛

  [摘 要] 建设一流专业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需要和基本保障,探索工科一流专业建設具有重要的意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通过探索与实践适应了汽车产业发展和国家汽车强国战略的需求设置,适应了应用性工科专业的发展要求,建设工科一流专业需要坚持特色定位办专业,树立面向就业的教育理念,以“双一流”建设要求为纲,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重视以学生为本,“以结果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套具有长安大学特色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经验,通过融合创新型实践经验,持续改进与完善了本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
  [关键词] 一流专业建设;工程教育认证;汽车服务工程;教育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资助项目(300104282224;300103292202);汽车服务工程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3001032822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00102229110);长安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00103302204)
  [作者简介] 张新锋(1976—),男,陕西韩城人,工学博士,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汽车服务工程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闫晟煜(1987—),男,黑龙江绥化人,工学博士,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汽车服务工程系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3-0336-04    [收稿日期] 2020-03-18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是继国家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重点建设之后,高等教育改革的又一重大战略,标志着中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与此同时,新高考改革也在加紧实施,而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亟待破解,在这种内外双重压力的驱动下,要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面向“双一流”的教育教学改革成了必然的选择,这既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
  “双一流”建设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导向,表面看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其实还蕴含着一流专业的建设[2]。高等学校的专业是学科存在的基础,建设一流专业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3],因此建设“一流专业”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需要和基本保障。
  工科属于应用性学科,应用性学科专业应该遵循服务需求导向的发展规律,而非学术导向[4]。汽车服务工程是一门立足于汽车行业,面向汽车服务产业发展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关注从汽车设计、生产进入流通领域,到报废和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技术与管理的专业,旨在培养能在汽车制造企业、汽车科研院所、汽车检测维修企业、金融保险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汽车研发和制造中的服务性工作、汽车售后服务、汽车故障检测诊断与维修设备研发、车辆鉴定评估、汽车营销、金融保险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汽车强国战略需求,适应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的本科专业,截至目前,全国约有160余所高校开设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面对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一流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一、建设一流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汽车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的需要
  建设一流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汽车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从1992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第一次100万辆的突破,到2002年加入世贸以来,我国汽车产业逐渐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蝉联全球第一,截至2017年底产销量突破2880万辆,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3.10亿辆,其中汽车2.17亿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形势,可用“量的增长、质的增强、视野的开阔”三个方面来概括。特别是汽车服务人才的缺口迅速扩大,对汽车服务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飞速发展的汽车工业,也带动着汽车服务产业链的急速扩张。随着汽车行业竞争加剧,整车销售利润不断降低,汽车产业盈利点逐渐向汽车服务业转移。
  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使得汽车服务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以前单一的汽车销售、维修为主的服务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关注从汽车设计、生产进入流通领域,到汽车回收再制造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技术与管理。庞大的市场规模和高额的行业利润,已经使汽车服务业进入国民经济的主流,成为一个战略性支柱行业。汽车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汽车服务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迫切的要求。因此建设一流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一流汽车服务人才,是汽车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建设一流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服务国家汽车强国战略的需要。纵观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发展态势,从199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到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颁布,再到2009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再次修订,明确提出“强化生产与服务的纽带联系,促进相互支撑,实现汽车制造业和汽车服务业协调发展”;到2013年1月22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3〕16号),提出“完善汽车行业服务体系,以品牌营销为主体,大力发展研发、采购、现代物流、汽车金融、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到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到2017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装[2017]53号)的发布,提出制造强国战略,推动汽车强国战略。不难发现,从国家层面上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理解越来越深入,对汽车服务业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要求,显然发展汽车服务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设一流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一流汽车服务人才,是实现汽车强国战略的需要。   二、工科一流专业建设思路
  一流专业建设需要坚持特色定位办专业,转变教育理念,以“双一流”建设要求为纲,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特色定位办专业。我国从2007年到2010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经过四年六轮评选建设,全国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的三级特色专业体系,高校特色专业机制初步建立。但实际中仍存在诸如特色专业建设层次差异明显、专业内部建设不足、亮点不够、尚未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审批评估体系和监控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4]。
  一流专业需要办出特色,但不是“人无我有”,而是定位明确,综合实力突出。特色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在一般共性范畴之上的,不等同于填补专业空白。
  坚持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理念。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问题[5]。我国高等教育先后经历了始于1950年代的面向行业的专业教育建立,1980年代后期的面向学科的专业教育改革,随着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创新教育的兴起呼唤一种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它强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相融合[6]。因此转变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向职场取向过渡,强化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关系,关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关系,体现知识、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目标。对工科专业来说,坚持面向职场专业教育理念,对于回归教育本质,推动一流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推动一流专业建设。“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的主流模式[7]。通过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认证已成为国际通行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我国于2016年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成员国,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关注和重视。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可以促进专业按照国际先进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并与国际接轨,推动一流专业建设。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决定》[8],新版高等教育法再次明确: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因此,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9]和中心,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要求,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保障。
  2016年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把创新放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也提出了多项举措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驱动根本上取决于人才驱动。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是现阶段党中央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高等教育需要面对挑战,担负起国家使命,响应中央号召,需要围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对于工科专业来说,建设的通用标准可以参照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中提出的标准,其中包含了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的七个方面内容,并使学生具备EC-2000提出的11项核心能力[10]。要达到这个标准,传统的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输入性要素评估,轻输出性评估的机制必须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基于此,创新人才培养应该兼顾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等相关各方群体,依据专业建设标准和能力培养指标,结合专业的定位、特点和特色制定培养目标和设计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建设,并定期评估,适时修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反馈,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参与更多的诸如设计大赛、科研项目等协作性任务中。
  創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需要建立完善的“以结果为导向”评估机制。既要重视加强教学环节的监控与评估,也要注重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四、建设一流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探索实践
  长安大学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2010年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2017年被遴选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汽车技术和汽车服务理论基础,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懂技术、擅经营、会服务”的综合素质,能适应汽车售后技术服务、技术研发、贸易和金融服务等汽车服务领域工作的高级工程人才,并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汽车售后技术服务、汽车检测维修技术研发、二手车鉴定评估以及汽车营销、金融保险等工作的能力。
  当前,正围绕“一流专业”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按照前述一流专业建设思路,坚持面向就业的教育理念,参考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综合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各相关群体意见,重新设计了课程体系,保证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一致性,并起到充分的支撑作用。通过近年来在教育教学领域的积极探索,提出了一套适应当前教育教学形势的教学方法:
  (1)完善培养方案。开展课程矩阵分析,梳理课程内容与培养毕业要求34项二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明确每门课程在毕业要求指标点的重要程度,在此基础上修订课程大纲,保证课程内容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同时,建立了面向产出的课程质量评价,进行了达成度分析。开展课程内容更新工作,探索互联网与汽车服务融合的新技术。
  (2)加强课程建设。建设了《汽车维修工程》精品课程、《汽车服务信息系统》双语课程等,探索了MOOC、翻转课堂教学等新教学形式,着力打造3门精品课程,使社会公众了解本专业定位;建立课程建设教师负责制,建设核心课程高水平团队,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多轮研讨修改教学大纲;以学生就业后的工作需要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来提升教学质量。   (3)规范教学过程。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要求,细化到每个教学环节,包括教案的准备、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的编制、专用教材的选用、出勤率的考核、课后作业和考试试卷的批改等内容,保证每个环节有据可依,严格遵循的教学规范,并做定期抽检。
  (4)注重校企交流。每年定期访问3家不同的就业单位,开展教学与就业指导工作洽谈会,近5年共建设校外实习基地20余所,涵盖车辆生产、维修、检测、售后服务和二手车评估等业务;积极邀请本领域校外知名专家、企业高级技术型人才为学院开展讲座。以多元化模式来实现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
  (5)完善师资建设。吸引优秀的高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建立教师成长培训机制,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积极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提高师资队伍综合实力。鼓励在岗教师出国研修,拓展本专业的教学视野,选派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展专项研究。每年选派1名教师在暑假期间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增强了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引导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
  (6)提升教学与实验环境。提升汽车技术和汽车服务2类实践环节,综合目前实践环节中存在训练不足的问题,探索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积极发展实训基地建设,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等;2018年受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约稿,编写并公开出版“十三五”规划教材2本,并争取在2022年达到本专业教材自编率40%。
  (7)鼓励在校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更多学生参加汽车类大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注重人格塑造和创新能力、实踐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积极联系校外企业设置专项奖学金制度,促进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汽车服务领域的专业技术。
  (8)设立在线APP评教制度。探索改革考试形式,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考评体系。对教学工作的授课内容准备充分程度、思维严谨程度、阐述清晰程度和启发思维程度等进行量化考察,通过分析统计结果,提出了教学工作的改进机制。
  (9)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回访。设计了专项调查问卷,建立了毕业生回访、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估等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用于改进整个培养过程,形成有效的闭环持续改进机制,该项工作主要侧重于评价我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含学时数分配调查)、师资力量配备和教学实践环节的引导等内容。
  (10)提高科研水平。依托学院所提供的交通运输部重点实验室资源,运用科研项目反哺教学,丰富教学手段与实例,授课内容中融入前沿科技成果,定期开展本专业学生研讨会,使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每名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扩充自己业务本领,每年本专业都有本科毕业生在本领域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11)强化专业凝聚力。实行学生的教师轮流负责制,每学年召开1次“学习与成长”总结会;每年举办毕业生欢送会,悉心咨询学生们对我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意见,建立微信群便于毕业生之间的联系。
  2017年调查了5家用人单位的30余名管理人员,91%对我系毕业生的务实作风感到满意,9%对本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时代需要,并适当加大这两方面的教学学时数分配,以保证学生到岗后能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综上,本专业在传统教学方式和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基础上,采取专业教师自检、多种信息渠道融合,同学科专业相互借鉴,以及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切实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总结出了一套具有长安大学特色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经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五、结语
  “双一流”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其中蕴含着一流专业建设。建设一流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服务汽车产业发展和国家汽车强国战略的需要。工科专业应该遵循服务需求导向的发展规律,坚持特色办学,转变教育理念,探索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长安大学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探索实践以“双一流”建设为纲,借助工程教育认证,推动一流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高新勤,王学通.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双一流”建设——基于我国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的工科分析[J].高教学刊,2019(5):18-22.
  [2]杨兴林.关于“双一流”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思考[J].江苏高教,2016(2):40-3,8.
  [3]陈治亚.高水平行业高校建设一流专业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6(6):4-6.
  [4]李立国.“双一流”背景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17(4):4-9,121.
  [5]黄分霞.“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7):137-139.
  [6]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72-76.
  [7]宁滨.以专业认证为抓手 推动“双一流”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Z1):24-25.
  [8]黄宇骁.自主办学制度的历史、现状与展望——基于《高等教育法》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4):38-45.
  [9]马胜利,申琪,胡涛,常树旗.建设世界一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2016(9):21-23.
  [10]余天佐,刘少雪.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28-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39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