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使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中的运用无疑是一个新的亮点和启发。《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因此,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涵义及特点
  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着其独特的个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上机动手实践,去感知,消化,应用,进而转变为自身的知识。
  
  2、信息技术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课程
  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
  众所周知,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例如,在教授《篮球三步上篮》一课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图片展示摸高的完整动作及分解动作。教师提问:要想摸到吊起的篮球,同学们想想看怎么样才能跳得高并且最有节奏性呢?看看别人的脚步动作与我们平时的助跑起跳有什么不同吗?那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产生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为形成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
  
  3、 信息技术是一门随时间变化,内容逐渐更新的课程
  从人类信息交流和通信的演化进程可以清楚地体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性.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已经成为21世纪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在改变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的同时,也对人类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目前,我国从小学就开始设立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取得明显成果,发展速度很快,并开始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信息素养在实际中应用较少,全面培养和发展更显得无奈,体现出种种问题。
  
  1、对“教”的轻视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把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的“学”。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简单的把讲课时间作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教”的时间越多,课堂得分就越低。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许多信息技术老师不敢“教”,怕担上“满堂灌”的罪名,在课堂中就简单的讲一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上网查资料做练习,进而忽视了“教”的重要性。也阻碍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探究。听课未必就是不好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教学重技能的特性并不意味着可以轻理论,淡化理论的学习将使学生失去真正理解信息技术内涵的机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空间、以一种合理的教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2、脱离现实生活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巧妙地设置任务,把教学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上机操作中去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要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它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
  很多老师对“任务驱动”认识不足,认为“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完成任务酒可以了。在教学中简单地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学目标”就算是一堂课完成了。然而一节课任务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设计及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也要根据学生技能培养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中“用中学,学中用”的学习情境,并且任务应该具有探究性、创造性及生活性。
  
  3、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
  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三、在中小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策略
  在新课改下背景下,对于当今和未来社会意义重大的信息技术课程,如何在教育体系中很好地完成独特的学科教育教学任务呢?采取怎样的教学实施策略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是值得信息技术教师深思的问题。
  1、 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分层次进行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有的学生家里安装了电脑,这样学生周末和假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就会长,那么熟练程度也会也来越高。相反,有的因为家境或者其它的原因没有安装,那么学生接触的就少,自然而然对它的认识就会少。这就照成了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基础薄弱的同学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分层次教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在完成当堂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兴趣,我安排他们另外的任务。实践证明,这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任务结束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课件来丰富课堂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 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设计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学生特点、接受能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就比如说针对某一节“如何发送电子邮件”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作业在里面。比如:不仅要给老师发送一封邮件,也要给你的好朋友,以前的老师发一封邮件,邮件里写上你对好朋友想说的话,对老师的评语,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 创造一定的生活情境,使知识更加的生活化
  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等,邮局会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要使用邮箱,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信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同生活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信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信件。这样讲解,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原来,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一致!
  
  
  综上,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它是对信息技术"工具论"的扩展,运用的好,可以促进教学,用的不好,就是画蛇添足。假如我们从工具的功能结果出发,以此作为决定是否采用信息技术的依据,则将更加突出使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完美地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把信息技术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特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自身成才。展望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前景,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必将能为跨世纪人才的成长铺路架桥,为迎接竞争激烈的、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的来临积极备战,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推波助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72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