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莉 廖全明

  [摘要]文章在对245名高职院校辅导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总体来说,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情况并不严重;性别对高职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个人成就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女性辅导员的个人成就感极其明显低于男性辅导员;婚姻状况对去个性化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力,已婚辅导员的去个性化问题极其明显地多于未婚辅导员;职称、专业对去个性化状况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初级职称辅导员去个性化问题明显多于中、高级职称辅导员,艺体专业毕业的辅导员的去个性化问题明显少于其他专业毕业的辅导员。
  [关键词]职业倦怠 去个性化 高职辅导员
  [作者简介]张莉(1963-),女,重庆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重庆 4100052)廖全明(1968-),男,四川营山人,长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庆 40810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75-03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0。职业倦怠不仅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而且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由于角色定位模糊、工作压力过大、学生素质普遍较低以及高职院校民主管理意识的缺失等原因,高职教师成为职业倦怠问题的高发群体。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职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会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拟分析高职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特点及其差异,为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员管理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1 研究对象。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中进行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45份。其中男性100人,女性145人;未婚的158人,已婚的87人;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学历的分别为3人、115人、127人;具有初级职称的有113人,中级职称的有111人,高级职称的有21人;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为90人,文科为57人,教育学类的为78人,艺体类的为20人;工作年限为3年以下的有82人,3~5年的有77人,6~10年的有56人,10年以上的有30人。所选被试平均年龄29.26±5.12岁。
  2 研究工具。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和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两个部分。其中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婚姻状况、学历、职称、专业背景、工作年限以及年龄等项目:教师职业倦怠问卷采用Maslach等人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该问卷包括22个项目,分别测查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形式,得分越高,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从表1可知,职业倦怠总均分以及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均分分别为2.42、2.46、2.10、2.60。得分在1~3分之间表示不严重,3~4分之间表示较为严重,4分以上表示非常严重,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并不严重。
  
  对职业倦怠总均分以及3个维度均分的检出率分析显示,职业倦怠总均分高于3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2%,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高于3分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9.4%、15.5%、25.3%,由此可见,仍有相当比例的辅导员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
  2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分析。分别以职业倦怠总均分和各维度均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婚否、学历、职称、专业、工作年限等个体特征为自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以考察个体特征变量对职业倦怠的预测力,结果见表2。其中,B为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其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相关系数。
  从表2可知,性别对职业倦怠总均分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对个人成就感具有非常显著的预测力,而对性情衰竭、去个性化无明显的预测力;婚姻状况对去个f生化具有非常显著的预测力,职称与专业对去个性化具有显著的预测力,而对职业倦怠总均分、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均没有显著的预测力;学历情况、工作年限对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均没有显著的预测力。
  3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差异分析。为了了解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差异情况,我们对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不同职称以及不同专业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上的均分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女性辅导员的个人成就感得分明显高于男性辅导员,而两者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以及情绪衰竭、去个性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已婚辅导员在职业倦怠总均分、情绪衰竭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未婚辅导员,在去个性化维度上极其明显地高于未婚辅导员,而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不同婚姻状况的辅导员没有明显差异;不同职称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上呈显著差异,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呈极显著差异。初级职称的辅导员无论是职业倦怠总水平上,还是在去个性化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辅导员,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高级职称辅导员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呈显著差异,艺体专业毕业的辅导员不仅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上明显低于理工科、文科专业的辅导员,而且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得分也明显低于理工科、文科和教育类专业的辅导员(p<0.05)。这说明艺体专业毕业的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要好于其他专业毕业的辅导员。
  三、结论与讨论
  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本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并不严重,但也有相当比例的高职辅导员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可以说,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职业倦怠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问题。高职辅导员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高职院校办学大环境的不良影响。高职教育虽然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较差、生源不足、缺少双师型教师,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此外,社会对高职的认识存在偏见,加上高职教育本身在招生、升学、就业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又加深了社会对高职的偏见。这种办学环境容易使高职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较低。高职院校录取分数普遍较低,生源质量普遍较差。这些学生的问题行为与一般学生相比更为明显,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再加上社会不良思想和风气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旷课、作弊、打架等违纪行为较为普遍。这无疑加大了高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第三,高职辅导员工作负担沉重。一方面,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内容十分繁杂,包括学生党团工作。班级管理、就业指导、勤工助学、

社会实践、形势政策教育等,凡是与学生有关的都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辅导员被赋予的工作角色过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清,实施多头管理,使得辅导员常感到疲于奔命、负担沉重。
  2 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因素。第一,性别因素。本研究发现女性辅导员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以及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维度上的得分都要高于男性辅导员,且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具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女性辅导员较之男性辅导员表现了较多的职业倦怠问题,特别是表现了更低的个人成就感。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是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成就要求要少于对男性的成就要求。辅导员职业虽然事务烦琐,但与学生、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甚至整个社会的接触都较多,相较于专业教师来说,辅导员占有的信息资源和社会人际资源较多。这能使社会期望较高、本身也渴望尽快得到发展的男性辅导员产生成就感。但对社会期望较低、个人成就期望也较低的女性辅导员来说,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会使她们感到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是女性特有的性别特点的影响。女性辅导员具有特殊的性别特点,家庭,子女因素等使得她们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去,再加上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这就使得女性辅导员更容易产生疲于奔命,甚至无法胜任工作的感觉。
  第二,婚姻状况因素。婚姻状况因素对高职辅导员的去个性化状况有显著的预测力,已婚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总体程度、情绪衰竭程度要比未婚辅导员更为严重,去个性化程度更是极其明显地高于未婚辅导员。未婚的辅导员常常是带着热情和期望进入工作状态,他们活泼热情、积极向上、充满朝气,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对学生充满了期待。但随着工作的开展、年龄的增长以及进入已婚状态,他们会逐渐产生很多无奈感,例如,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缺少合理的进修提升机制,特别是在他们为学生付出了辛勤劳动后,学生的诸多行为问题却未能得到明显的改善,没有达到他们所期望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职业兴趣逐渐降低,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有的学生甚至具有较严重的学习和行为问题,对普通本专科院校学生有效的工作方法对他们不一定有效,特别是已婚的辅导员已经体会到高职学生的诸多缺点和不足,从而就会不自觉地给学生贴标签,采取冷漠和疏离的态度,也就容易出现去个性化的问题。
  第三,职称因素。职称因素对高职辅导员去个性化状况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初级职称的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和去个性化程度都比中、高级职称辅导员更为严重。初级职称的辅导员由于刚参加工作,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成就动机较高。研究表明,那些带着较高目标和期望,满怀热情地进入职业领域的人更容易体验到职业倦怠。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即使辅导员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看到成效,这对于踌躇满志的高职院校新辅导员来说,无疑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当不是某个学生而是很多学生存在某些问题时,他们就容易对所有学生抱以冷漠态度。而对于经验丰富的中、高级职称的辅导员来说,他们早已熟悉了学生的这些“普遍性”问题,并懂得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第四,专业背景因素。专业背景因素对高职辅导员去个性化状况具有显著的预测力,艺体专业毕业的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去个性化问题明显少于理工科等其他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艺体专业毕业的辅导员的艺体素养较高,综合文化素养却有诸多不足,而这正是他们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共同之处。因此,他们不会对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表现出任何的不理解,或者采取冷漠和疏离的态度去对学生肆意贬损、冷嘲热讽。相反,他们仍然会以一种同情的。理解的或幽默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各种问题,因为他们过去也可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或问题,而其他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却往往难以理解这些事情或问题。此外,艺体专业毕业的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低也可能与其容易与学生找到共同的兴趣,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有关。因此,如果高职辅导员能够主动增加与学生的兴趣交叉点,可能就会减少职业倦怠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3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