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对体现“主体性”教学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方法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探寻有效整合的切入点,精选网络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拓展阅读、学习课程内容;利用网络平台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培养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络模式整合拓展情境能力效果
  
  当前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手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它有力地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了教学方法的革新,改变了现有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有着极大的作用。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对体现“主体性”教学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方法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对“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学交往”的支持,对尊重差异,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化发展的支持等等.这不仅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如何有效的将网络资源与语文课程合理的整合,最大化的发挥网络的教辅作用值得我们深思,长期的教学实践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创新教学模式,探寻有效整合
  新课程呼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它要求摆脱旧的以教师“主讲”,学生“参与”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代换以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为特征的现代教学模-----“主体理论”教学,它的核心就是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主导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依托网络平台,搜集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科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课程,探究网络平台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怎样学习,指导学生自选自学,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展思维,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出发,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学生以最大的学习积极性,以最小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搜索网络资源对比教材(发现问题)---自主学习材料相应内容(生生互动探究解决问题)---资源整合(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设疑解难(发现问题师生互动解决)---资源对比(检查自学效果)---再设疑障(师生互动探究解决、完成学习任务)---总结评价(师生、生生互动)。
  二、精选网络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拓展阅读、学习课程内容
  网络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资源库,它具有全方位的开放性,首先,它的资料是动态的,出于及时更新的状态,它推出的往往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素材;其次,它的资料丰富多彩,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师生双方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它的资料形象生动,图、文、声并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为此,教者必须事先根据所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精选与课程有关的内容,有效整合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如:教学《郑和远航》一文,搜集网络资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史料,精选网络资源与课程整合,拓展阅读面,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三、利用网络平台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情境精心设计,全面构造,周到安排。它要求内容上求“实”,训练上求“活”,方法上求“趣”,使学生学得有情、有趣、有味。教师在设计制作教学软件时,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等各种媒体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可组织,可储存,可操作、可控制的多媒体信息集成环境和交互系统,增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为“情境教学”创造了条件。如:教学《荷花》一文,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创设一池荷花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蜻蜓在荷花上翩翩起舞,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当这些画面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学生们立刻就被大自然的美景迷住了。美好的情景使学生在初步感知了荷花美丽的同时,自然产生了愉悦的心情和学习兴趣。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自学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会学。”这就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构建问题情景,设计符合学生自学规律的教学过程,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网络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整合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的详细性与讲解的层次性。教学内容通俗易懂,有较丰富的事例,辅之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考虑到学生出现的困难与错误,配以针对性的说明。
  2.明确的目的性。课程的每一单元或章节或某一课,一开始就提供详实的材料,以使学生了解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
  3.及时评价。根据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和检测,对学生所学知识给出恰当的评价,并根据反馈的信息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辅导,同时调整进度和难度,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五、合理布局谋篇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育由于它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小为大,能使枯燥的知识具体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因此,在课堂上如果巧妙使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媒体开篇,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犹如演出的序幕。如果设计得好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为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如:教学《卢沟桥事变》一课,一开始多媒体播放“卢沟桥事变”的历史片段,出示主题:事变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这样既稳定了学生的情绪,又交代了这堂课的任务,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创下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2.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设计出不同的电教手段,利用它特有的功能,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如:教学《芦沟烽火》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为本文的重难点,通过视频的反复播放讲解,通过网络资源与课程资源的对比,学生非常容易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又如:教学《荷花》一文,文中描写“荷花”的三种姿态,小学生很难在大脑里勾勒出荷花的样子和颜色。此时,可利用视频的动画在画面上先后出现荷花的姿态之美,同时打出文章中的句子进行讨论,从字、词、句上感受荷花的静态之美,把难点简化,也为理解后面文章里作者的联想做了很好的铺垫。
  3.再现知识,回味无穷。
  一堂课,好的结尾不但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是一种延伸,对这堂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学《芦沟烽火》一文,结尾利用多媒体再现“卢沟桥事变”历史事件,让学生反复观看,复述课文,这样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
  总之,根据“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念,教师自身应该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的意识,避免教学上的形式主义,创新教学模式,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网络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网络资源对教育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园上园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6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