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策略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晓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考。此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解惑”,而且要“授业”。对学生也要由原来的政治性教育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想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跳出原来的传统教学框架。
  在苏教版必修五《语文读本》中,有一篇柳宗元的《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当我讲到课下注释1中柳宗元和刘禹锡生死不渝的友情时,有几个同学脱口而出:“虚伪!”我马上问:“同学们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一位平时发言很积极的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这种感情在现在社会不存在!注释中说‘刘禹锡原来被贬为播州刺史,播州是当时有名的恶处,十分荒凉。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他考虑到刘禹锡母亲的年龄太大,不便随子贬居播州,便要求与刘禹锡对换。’依我的思维来看,即使两人的关系再好,也不可能做出这样伟大的牺牲。”下面同学纷纷表示赞同。
  课堂教学没有按照课前设计的思路进行,反而生成了一种新的情感。这时教师的正面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于是我问同学们:“大家有好朋友吗?”学生齐答道:“有!”我接着追问:“你的好朋友曾经为你无私地付出过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炸开了锅,过了几分钟,有同学起来发言。一位男生站起来说:“上个月离放假还有三天,我的生活费丢了,可又不敢跟家人说,怕挨骂,我的好朋友就用自己的钱买饭给我吃,我才挨过那几天。”下面同学一片赞叹。一位女生说:“一天下午我发高烧,我的同桌陪我去医院,她照顾我,安慰我,一直到晚上九点多。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就想流泪。”同学们的感情闸门已经打开了,我趁机说:“这两位同学都叙述了自己在困境中朋友对自己的关怀,所以即使在现在社会也存在至真、至诚的友情。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精神境界的提升,也会为朋友牺牲得更大更多。”学生们纷纷点头。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备课时我设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朋友之间的友谊,然而课堂上出现了意外的感情倾向。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课堂情境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经过长期熏染,具有稳定性的内在心理素质。要想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具有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很难的。仅仅像以往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很难打动学生,也很难让学生进入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正面的情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课堂变得有生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设置开放性课堂
  首先,打破“封闭式”教学的局限。
  “封闭式”教学将学生与其生活的世界隔开,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主要是学校,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书本知识。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教学的地点不仅局限于教室,而且可以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操场、食堂、工厂、公园等一些公共场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地选择教学场所。这是一种很理想的教学状态,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能掌握知识技能,同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按照这种课堂模式教学,《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这节课的教学地点选在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可以获取柳宗元和刘禹锡的相关信息,然后学生分小组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筛选、整理。这样学生会确切地体会到他们因为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两次被贬的辛酸,衡阳一别,四年之后刘禹锡听到柳宗元去世的噩耗,悲痛欲绝。这种在患难中的友情显得格外珍贵和真挚。所以柳宗元做出“以柳易播”的决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就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比起老师苍白无力的说教效果更佳。
  其次,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体验的空间。
  新课改提出了一些新理念。排在首位的是“一个中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一个有灵性的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其次是“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不是割裂开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一个中心”“三个维度”要求教师改变原来那种“一家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针对知识点进行讲授,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有效介入其中。
  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而且个体之间又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一片天空,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人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所以教师应该安排适当比例的学生讨论、体验时间。这样学生就占据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就会被真正激发和调动起来。
  三、教师要及时、正面地引导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注意到学生思维的特点。现在的中学生头脑越来越灵活,思维敏捷,善于质疑,对事物的批判力日益增强。所以他们才会在课堂上怀疑柳宗元和刘禹锡生死不渝的友情。可是他们毕竟还没有成年,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定的可塑性。他们对事物的感知一大部分是感性的,理性思维还不够成熟,出现情感的偏移很正常。
  针对以上特点,课堂上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不失时机地作及时、正面的引导。课堂上坚决不能“放羊”,教师引导者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教师对文本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解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反应。
  要想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可能会有很多的挫折和失败,也可能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收获甚微,可是它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尝试、探索。“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总结,就会发现新课改之路就是一条康庄大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8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