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国河
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益、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语文课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语言课,所以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践证明,精心锤炼的课堂语言不仅能为精彩的教学设计锦上添花,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开头的导语要简洁明了,语言优美,紧扣课文激发兴趣。“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是或者不是,都要讲出理由来,允许看课本回答问题”是钱梦龙老师在讲《食物是从何处来》的导语,这叫“请君入瓮”。
二、亲其师,信其道,创设情感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就是“爱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想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也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们不是礼节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深深地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所以,我时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聊天,谈爱好,谈理想,时间久了,我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了如指掌,这也为日后开展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首先是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导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因此,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仍然是课堂教学改革,其目的是力求在有限的课堂上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切实重视导学过程。如阅读教学,对于一些优美、精彩的文本,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提高读的质量和感悟水平。教师应当依据学情,设计出能引发学生思考或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在读中达到感悟和理解。如果没有相应的过程导学,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就可能仅在低水平的基础上机械地重复而不会生成新的知识。
其次是注重读背教学。这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教学的继承。一节课,学生没读一遍课文,怎样学习?光听行吗?这不是严重脱离课本吗?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书是重积累的表现。学习贵积累。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还是应提倡读、背。教师应改变那种“老师讲得系统明白,学生听得轻松愉快,结果是一听就懂,一放就忘,一做就错,一考就差”的现象,提倡学生大声读,有感情地读,在读书时自我品味,读思结合,自得其乐,切实改变学生听、教师讲的死气沉沉的局面。
四、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以学生自主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必须首先创设宽松的环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尝试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能自己看懂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这样就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的自觉性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五、强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实施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巧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兴趣
现代教学手段的改变,多媒体的使用,大大丰富了语文课堂的信息容量,如有些作品的背景材料、比较乃至课堂训练材料,均可以即刻向学生展示,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多媒体,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有效的刺激,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根据课文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地展现出皇帝和骗子以及众大臣的伪善、欺骗、狡诈的本性,突出小孩天真、敢于讲真话的特性,从而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喜爱美好、厌恶丑恶的思想感情。
(责任编辑 郑 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9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