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无批评教育”指向教育的未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妙丽

  目前对于“无批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提法,各位教育一线教师及专家学者持有不同的态度,褒贬不一,从传统的教育教学角度,认为“批评”与“教育”是一个整体,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了批评指正的成分,因而把“无批评教育”视为是一种教育理想状态,但是没有办法在实践中践行。在2005年的《少年儿童研究》期刊上有一篇题为“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的文章出现,随后2006年也相继出现同样论题的文章,并且在2005年那篇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论述。
  最近有一期《幸福魔方》播出的题目是“我快活不下去了”,我想许多人看后都会觉得那个家庭的男主人是过于懦弱和胆小,但是我却觉得这其实是教育的失败,因为从小没有培养自信,因而过于胆小。同时生活中教师批评学生言辞过于激烈以致于学生轻生的例子不胜枚举,轻微的可能也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养成。因而笔者认为,“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的提法是有失偏颇的。
  一、需要厘清的概念:批评与惩罚
  在“无批评教育就是伪教育”的文章中都从惩罚的角度来谈教育学生一定要伴随着适当的惩罚,但是批评与惩罚在有些方面不能同一而论。
  批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依据一般的社会人性考究,批评与表扬相对,有些责备的意味。老师批评学生,是以学生有犯错的行为结果(有时也有行为之潜意识)之出现为前提。采用严厉的态度、锋利的语言暂时制止学生的某种错误行为,而在践行对学生批评的时候,难免带有程度不一、责罚惩贬不定的个人情感色彩。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惩罚就是在行为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概率下降[1]。教育中的惩罚被理解为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学生品德和行为发展的一种有计划的行为。其目的在于:第一,通过制止不良行为或鼓励理想行为,使一个人立即改正自己的行为。第二,对他人产生威慑作用。希望通过制止一个人的不良行为,对其他人产生威慑作用。一般情况下,当纪律无法维持时,才采取惩罚措施[2]。
  从以上可以看出,批评与惩罚是有区别的,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批评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指责上,而惩罚主要体现为施加给被惩罚者的行为。批评是一种惩罚的方式,但是惩罚可以没有批评的成分。因而在探讨批评的时候,我们不能让惩罚代言。
  二、“无批评教育”的内在含义
  所谓“无批评教育”是指在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教师从正面评价、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愿望,让学生在激励和赏识中主动发展。这正体现着当前我国教育的理念,是成功教育、赏识教育模式实施的手段之一[3]。
  1.“无批评教育”不是没有原则、没有是非的教育,也不代表事事迁就学生
  “无批评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使学生在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在受到激励和得到赏识中,在明辨是非的情况下,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在与人的相互作用中,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无批评教育”不是没有惩戒的教育
  苏静在《论学校教育中的惩戒及其应用》中分析、比较了“惩戒、惩罚、体罚”三个概念。指出:“惩戒”是通过对不合规范行为的减少与符合规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的过程。“惩戒”,“惩”是惩处、惩罚,是手段;“戒”是戒除、戒绝。在学校教育中,“惩”和“戒”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是其根本出发点。惩戒权实际上是由教师和学生的特殊身份决定的一种教育管理权,是教师基于职业地位而拥有的针对违规违纪学生的教育权力,惩戒目的是矫正学生的违规行为、维护教育教学正常秩序,是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
  3.“无批评教育”是饱含策略的教育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无批评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智慧的体现。雅卡尔称:在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所能够犯下的错误从根本上讲总是显现的教师的错误[4]。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犯错的批评实质上是自我的嘲讽,因而明智的教师需要多一些自我反省取代对学生的追究。
  三、“无批评教育”是人本教育思想的诉求
  人本教育就是把人真正当人,确立以人为目的的教育。只有这种教育,才能使人的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5]。
  1.“无批评教育”的基础是尊重,与人本教育不谋而合
  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使学生从他律变为自律,学生自律地学习,自律地塑造人格,自律地遵守法律和道德,这也是建立在尊重人并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的教育。
  孔子主张“慎独“,从教育的视角看,他是主张学生从他律变为自律,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人本的前提。“无批评教育”就是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社会身份与地位,教师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使学生学会自律。
  2.“无批评教育”与当代学生的性格特点相适应
  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当前的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教育方法、手段也需要伴随这一改变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当前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个性强、任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很多父母对孩子娇惯,喜欢包办代替,不太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许多学生经不起挫折和失败,受到批评就灰心失望,一蹶不振,甚至出现轻生现象。针对这一现状,采用“无批评教育”的方法,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发展,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的集中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鼓励,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20%~30%,正确而充分的鼓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能力的80%~90%,教师正确运用鼓励表扬手段,会使学生愉快接受教师的建议与意见,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前进。
  3.“无批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
  “人吃百谷,孰能无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应看成十分正常的事情。教师适当地引导或者呈现适当的负强化才更有利于学生从内心找出自身错误并且承担后果,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然而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只会强加给学生心理阴影,也影响学生人格的养成,同时他人的指责、批评的方式也很快被学生习得并以同样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去对待自己身边的其他人甚至自己的下一代,从而影响了学生自我素养的养成,缺乏包容与谅解,失去理解与尊重。同时因为害怕批评,学生开始忌讳犯错,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进而不敢勇于承认错误,缺乏担当,不仅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与个性特点的形成,而且对学生的人格素养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无批评教育”对新时代有素养、讲文明的公民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无批评教育”可以存在,“无批评教育”情况下教师仍然可以行使惩戒权去面对违反纪律的学生,且方式方法得当。教育应该顺应社会发展与改革的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不断的调整与更新,“无批评教育”将逐渐展现出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陈建华.基础教育哲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胡颖.纵谈“无批评教育”.青年教师园地,2001(9).
  [4] [法]阿尔贝・雅卡尔,皮埃尔・玛南,阿兰・雷诺.没有权威与惩罚的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罗利建.人本教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关燕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312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