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爱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振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056-02
  
  放下手中的讲义,拍拍双手的粉笔灰,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办公室。操场上,学生们呼朋引伴、三五成群,迈着轻快地步子,满怀喜悦地走出校门踏上了回家的路。是啊,回家的感觉真好!元旦放假了,我也该轻松一下,好好享受家的温情。我转身欲下楼,“老师,元旦到了,祝您――新年快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一脸的真诚,满眼的祝福。我还没来得及回应一句“也祝你――新年快乐!”只见他背着书包边走边喊:“我爸妈说好了今天到家,我得回去接他们去。再见了,老师!”一句不经意间的新年祝福,使我疲惫的身躯涌满了不竭的力量,澎湃的心中充满了欣慰与激动,久久不能忘怀。我的思绪也飞回到那曾经的一幕:
  那是一节“享受亲情 学会感恩”的主题活动课,学生正争先恐后、声情并茂地讲着对父母要说的话。突然我看见一只犹豫不决的小手。我示意他发言。“我感到对不起我的母亲,每星期回家,她总准时打电话给我,希望我在学校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她还在晚上下班后为我赶织了一件毛衣寄给我,而我却总是调皮捣蛋,只会违纪,令老师和同学们都讨厌我,我真对不起她!”因为激动,他中途停顿了两次,脸也涨得通红。他叫余豪,是咱班的一位极普通的学生。他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家里只有一位年迈的爷爷料理家务。他是我们班上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除了学习,一切扰乱他人、违纪违规的事他都感兴趣。他内向、孤僻、古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班上女生讨厌他,男生远离他。他话音刚落,我带头鼓起了掌,全班同学报之以热烈的掌声。随后我说:“余豪今天的表现真让我感动!谁说他只会调皮捣蛋?他不是也爱自己的母亲吗。爱母亲,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感!余豪同学,谁说老师和同学们都讨厌你?不,我们大家都爱你!”这时,我发现余豪的眼睛里有种亮晶晶的东西在闪动……后来,我经常关注他,适时创造机会让他体验成功的快乐和集体的温暖;经常对他嘘寒问暖,给他关爱驱散他缺少亲情的孤独。慢慢地,余豪像变了个人似的,脸上的笑容多了,主动帮助别人了,上课发言了,交作业了,关心班级融入集体了……他还主动和我交谈:“老师,那天活动课上的掌声,是我生命中得到的第一次掌声,谢谢您!老师,我一定不辜负您!”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一阵热情的掌声,几句赞美的话语,让余豪同学逐渐脱离了“问题学生”的轨道。
  近期全省深入开展了“比访”活动,在参加各种会议,领会其精神,参加校、区、县讲课、说课比赛活动,进一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的同时,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教师在活动中究竟应该比什么?毫无疑问要比基本功,比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比课堂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应该比什么呢?联想到上述余豪同学的成长经历,结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在解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关爱学生”这一条时强调:“爱,是教育的根基,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所有社会职业的地方,在于教师所面对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类个体――学生……。关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业要求,同时也承载着全社会的期望,更重要的是,这种师爱的传递是中小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全身心地投入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我想,作为教师,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该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把爱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如何表达师爱,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我认为: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尊重就是一种爱。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会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积极的因素,诱导他们用积极的东西克制消极的东西,使学生的自尊心得以强化。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独特的形象出现在老师面前,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我们有责任了解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其次,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对“爱学生”的认识不能表面化,不要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不要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不要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对学生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彰显师爱的力量、呵护学生成长的同时,我们也能收获学生爱的“回馈”。
  把爱播撒在学生的心田是比访活动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不是吗?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会努力去践行,去追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31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