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化对教师教育的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水萍,耿雅静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综合化是必然趋势,这也给我国的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从课程综合化的内涵、发展原因、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及相应解决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程综合化;教师教育;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48-02
  
   一、课程综合化内涵
  在20世纪80年代,课程综合化就开始在我国迈出改革的步伐。一些地区在2000年开始试行3加小综合高考制度,并取得阶段性成果,2001年我国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规定:小学阶段课程要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课程设置要坚持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则是从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试点实验后,新一轮课程改革在2004年开始全面推广,这也为综合课程的发展和课程综合化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课程综合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综合课程本身又指的是什么呢?课程综合化一词源于英语“Curriculum Integration”,也可译为“课程一体化”、“课程统合”、“课程整合”等。其思想萌芽最早源于19世纪中期,但是关于课程综合化的内涵,学术界却各执其词。有学者认为课程综合化应当包括课程形态的综合化、课程目标的综合化和课程学习方式的综合化等三个方面;也有学者认为课程综合化就是一种课程设计理念,这种理念下设计出的课程更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而深圳大学高教研究所的许建领研究员认为,课程综合化的内涵应当包括五个方面,这五方面分别是:“第一,它是在高层次上对学科分化和课程分科的超越,以及由此造成的课程三方面分离的纠偏。第二,它是学科分化或专门化与综合化的辩证统一。第三,它不仅是课程结构的综合,也是课程内容的综合;不仅是学生知识结构的综合,也是其思维结构、价值观念结构的综合。第四,它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第五,课程综合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要求与学习者需要的复杂性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1]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程综合化的内涵进行概括,总之,课程综合化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它不仅是各门学科的综合,更注重学科间内在联系和学生思维、价值结构的综合。
  二、课程综合的发展原因
  1.课程改革需要。首先,我国中小学课程科目种类繁多,内容重复交叉,课程设置只注重单科学习,忽略整体性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给学生造成重负。其次,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是形成完整知识结构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精细的分科教学,不利于对学生知识完整性的形成,更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再次,精细的分科教学,对师资配备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一些师资不足的农村地区,教师兼任几门课的情况比比皆是,这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也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利。近年来,教育界对学科知识的整合,课程设置整体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新一轮课改也规定中小学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综合化,尤其是小学阶段要以综合课程为主,综合实践活动也要作为必修科目。由此可见,课程综合化是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对原有基础教育在此方面缺失的一个补足。
  2.社会进步的需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科内部的分化逐渐更加精细,同时,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也不断加强。曾有专家对此作出预测,认为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因此,21世纪是不同领域科学技术不断创新融合的新时代。为适应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我们必须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是学校教育亟待加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分科课程中却难以综合体现。另外,面对新世纪快速发展的步伐,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也从对某方面的精、专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转变。因此,课程的综合化,是现代社会综合性加强的必然趋势。设置综合课程,适应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型需求。
  三、课程综合化对教师的挑战
  课程综合化的实施和发展趋势,给教师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从教师知识广度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教师知识广度亟待拓宽。旧有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部分更注重对未来教师单科专业知识的培养,但是面临课程综合化这个必然趋势,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这给综合课程的实施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第一,教师心理上难以适应。综合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对单科知识的培训,习惯了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的新教师,在任职后习惯于按照教学大纲、参考书、教科书去上课的理念,缺乏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所以,大部分教师以为课程就是教学,他们只会遵循备课、上课、改作业、考试的教学套路,而从不把教学当做一门科学去研究。综合课程的不断发展给这些教师带来了新的任务:课程设计与开发,并且要抛弃早已烂熟于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有大量教师无法承受课程综合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与恐慌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第二,教师难以抛弃已然形成的观念。在实施课程综合化之前,我国基础教育过分注重分科教学,教师教育过程中更是只关注分学科、分专业培养,教师大多只是把课程等同于学科或者是课程进度,对于综合课程的内涵根本无法深刻理解,更没有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要求的课程理念。第三,综合能力有限。教师在就学期间限于单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尽管他们牢固地掌握了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但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却限制了他们的知识广度,使他们缺乏学科间关联知识、课程开发以及解决教学中所遇问题的素养,因而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面对综合课程的实施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使课程综合化进程遭遇瓶颈,从而有可能导致综合课程实施走向不正确的道路,甚至失败。
  2.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高。首先,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大部分只能适应分科教学的模式,尽管这些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但是其综合素养显然不足以应对课程综合化趋势下的教学模式,因为综合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有过高的学科知识素养,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等方面也可以独当一面,只有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应对课程综合化趋势下教师这一职业出现的新要求。其次,大量教师在任职后分科教学的理念已经在其心中根深蒂固,在平时的教学培训过程中,这些教师不仅只顾及自身学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也灌输单科知识,同时也忽略和放弃了自身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因此,要想保证综合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必须作为首要任务去完成。
  四、教师教育对挑战的应对
  面对课程综合化提出的挑战,教师教育只有积极应对作出相应改变,才能培养出适应课程综合化趋势的新型教师。对此教师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变教育理念。在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下,我国的教师教育应该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从注重单科教学的学科专业知识向综合知识的培训过渡。强化专业之间的整合,加强师范类学生从教的适应能力。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狭窄,从而限制了教师综合素养的发展,导致了教师综合素养的缺失,因此,教师教育必须突出专业与学科的综合以及课程的多元化,密切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心问题在于怎样拓宽未来教师的知识广度,提高其教学过程中的适应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优化课程设置。现阶段,我国的教师教育的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类课程三大模块组成。其中学科专业课程占到总学时的70%左右,比例过大。在课程综合化趋势下,课程设置比例的不协调成为制约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主要障碍。[2]在课程综合化的要求下,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改变原有的比例。第一,重组公共课程内部结构,提高教育理论和技能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所占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大综合课程,例如自然知识、人文知识等课程的比重。第二,注重学科知识的联系融合,降低专业知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所占比例,兼顾学生兴趣和需要,给学生提供在全校范围内选修学分的机会。总之,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降低学科专业课程比例。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综合化的进程,教师教育体制和教师本身都要作出相应改变,以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多适应课程综合化的新型教师,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建领.高校课程综合化的渊源及实质[J].教育研究,2000,(3):48-53.
  [2]梅新林.中国教师教育3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研究项目“教师教育转型期职前培养理念变革与实践探索”(09SJD880054)
  作者简介:朱水萍(1970-),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耿雅静,河北石家庄人,南通大学教育学原理研究生在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05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