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切合事务,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实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应用文是人们在处理公私事务、沟通信息时最常用的,且具有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它又称实用文。人类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应用文。应用文自身的条理化、理论化、程式化等特点及受到发文意图、格式、语体等多方面的限制,使得应用文显得格式呆板,内容缺乏吸引力。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教师讲起来枯燥,学生听起来乏味。而且中学应用文教学课时安排有限,应用文写作不纳入考试范围。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对应用文写作教学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笔者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对应用文的教学有以下思考。
  1.切合日常事务,激发学生应用文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应用文写作教学没有引起共鸣的情感抒发,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更多地是从宏观上阐述文体的写法,注重格式的应用。因此,若在应用文教学中直截了当地进行知识的讲授,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知识不容易掌握,应用文写作能力更无从培养。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应用文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是:不能拘泥于课本内容按部就班,要以现实生活中日常事务作为写作材料,让学生为具体日常事务写应用文,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注重了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授请假条写作时,笔者没有先讲写作规范,而是让两三个学生上黑板写一则请假条。结果有学生写成:“XXX老师:今天我有病,特向老师请假一天。”我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这样的假条合不合格?经过一番分析讨论,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假条要有请假理由、请假时间、请假期限、礼貌用语、礼貌结束语……在全班同学讨论后,笔者在课堂上展示规范的请假单,然后解释:应用文的写作目的都是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写,因此应用文的写作是以文字形式表达办事的诉求,应用文的主旨其实就是办事的主旨,就是拟办事情的中心意图。写请假条中心意图是想要对方批假,请假条就必须把这个意图表述出来,有如“望老师批准为盼”等语句,中心意图清晰,假条才算完整。
  利用日常事务就是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检验他们的写作能力,再让他们自己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假设昨天有位同学的钥匙丢在篮球场上,请同学们替他写一份寻物启事(能帮助找到失物吗);或者,原定下午的会议取消,改在下周同一时间,请你在黑板上写一个通知(看通知的人能领会吗);或者,班上开主题班会,邀请某位老师前来指导,写一份请柬(老师知道怎么来吗)。最大程度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练习中,从而自觉地把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学得生动也学得有趣。
  2.切合学校事务,引导学生把握应用文写作要领
  应用文在教学方法上至今未能跳出“格式+例文”的窠臼。缺乏事务针对性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热情。因简单地用“例文”印证“格式”,学生只能在思维缺席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这种状态下培养的写作能力缺乏稳定性,写作思维也缺乏应变性。写作训练时,学生只能是胡编乱扯、东拼西凑、应付了事,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在日常学习中,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各种实际事务,很好地结合这些事务来进行写作指导,效果显而易见。班级要开展各种特色活动,笔者就利用这种机会,安排计划和总结两种文体的教学。事先将活动安排和要求等一系列资料和信息公开,在得到这些信息后,让学生知道:活动是怎么一回事,他该怎么做、要做些什么。学生写计划的“目标任务”“措施方法”“具体步骤”就比较合乎要求。也有可能会存在“目标”与“措施”脱节或者“步骤太抽象,无法实行”等问题,教师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有现实生活经验作参照,学生也乐于接受。
  总结的写作是“省”,是事后的回顾。“省”的目的是为了“知明而行无过”,所以总结的主旨一定是在“明”事理上,是对已做过之事有明确认识,而不是复叙所做过之事。在总结的实际写作中,学生通常只喜欢“好事”的内容,尤其是追求光彩之事,而往往忽略了总结事理,因此常常会将总结写成了变相的歌功颂德报告。为此,笔者先要求学生写活动日志,对活动中做过的事真实记录,同时要有评价或者感触。活动结束后,针对资料按照时间先后、空间顺序、因果条件、重要程度等进行分类,理清关系、分清层次,理顺文章结构,最后布局谋篇。不指望学生写得多出彩,只要他们写的总结里能对所做过的事有思考,内容真实、材料可信。
  所以说,教师只有把“文”对上“事”,让学生感觉到“很容易”,他们才敢于去实践,才愿意去实践。当然,这种“简单化”不是“偷工减料”,而是消除学生对应用文的畏惧心理,最终还要通过对写作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把握写作要领,学生才能不断提高。
  3.切合学习生活,强化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
  有人这样定义应用文: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务实的“文”章,应用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实用。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处不会接触到应用文,因此,应用文成为相伴学生左右的最为“亲近”的一种文体。
  例如读书笔记,学生在学习时要用到,但是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读书笔记的“摘录”是指从书上、报上分类抄录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自己认为重要、有实用价值的,对自己很有启发的内容(如历史典故、名言警句、新鲜的词语或生动精彩的片段等)。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费事,但却是一种省时省力的积累知识的好办法。“眉批”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好方法,读书时可运用一套相对固定的标记符号,在书上圈圈、点点、划划、写写。例如,在生字的下面用“――”标出,查阅字典后注上拼音;在一些精彩的句段下面用“・”点明;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用“?”注上;在空白处,扼要写上对某一句段的评析;还有“活页”“卡片”“剪贴”……在学习中时时处处做一个“有心”人,知识就会越积越多。由此可见,应用文也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一大助手。
  4.切合社会事务,提升学生应用文写作的综合素质
  学生学习了系统的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不一定能写好应用文,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识和经验的储备,缺乏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学生写出的东西常常是只摆表面现象,缺乏对事物的深刻分析;或者是有所分析,但又不能综合概括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有所认识,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在应用文教学中,把应用文教学与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强化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推销能力、抗挫折能力、适应社会变化能力、创新能力。
  笔者在讲解“合同”文体时,介绍了莎士比亚的名剧《 威尼斯商人 》。高利贷者夏洛克要法庭执行一份合同,标的是安东尼奥“靠近心口的所在”割下一磅肉,实质上是要人命。同样的标的,鲍西亚假扮的年轻律师却有另一番解读,不但叫夏洛克割不成肉,还使他因“谋害公民罪”而变得一无所有。这说明文字容易读懂,但文字之外的逻辑、法律、宗教、社会、心理学等知识并非人人皆知。可以说合同中的文字,为达到经济目的,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更重要的是浓缩了为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双方权利义务的权衡和角力。
  再如讲到“求职信”时,笔者强调一封成功的求职信,不是简单的个人意愿诉求,而是你对自身的定位、对用人单位的估量及社会公关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只有在课堂上引入社会事务,才有可能锻炼学生的“关键能力”。笔者所在的学校接到市环保局一项任务:协助环保局,对全市各企事业单位造成污染的原因进行调查,建立各类污染源档案,形成调查报告。任务特殊,学生在走入企业,形成文字材料前,必定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误解和责难,该如何调整面对?尽管面临各种困难,但是任务完成之后,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调查报告的写作知识,还使个人社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审视我们作文教学的现状,加强应用文的作文教学势在必行。写作的操作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术运用的过程,这种技术运用对象就是具体事务。若把具体事务引入课堂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应用文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地灌输写作基础理论知识,而是在传授写作技术,那么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单位: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柳州,545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6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