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注重情感体验 构建生成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雪龙

  摘 要: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注重情感体验,构建生成课堂进行论述,希望能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情感体验;生成课堂;高中语文
  
  语文是一门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客观要求。如何进行情感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失去了对感情的体会,也就失去了文章的灵魂。长此以往,会产生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也讲得血肉丰满,达到情之所至,自然流畅的境界,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例如在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文,备课时,我深研教材,搜集了作者创作的背景,捕捉到作者创作的情感:满腔激情、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改天换地的革命情怀。课堂中,把握了这一情感主线,课堂讨论、学生回答、朗诵等环节,始终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感动拨动着他们的心弦,使他们领会一代领袖大无畏的斗争精神,领会“担当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这样就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再比如在《小狗包弟》,它描写的对象虽说只是一条小狗,可包弟身上那种忠诚主人、至死不渝朴素情感以及作者的愧疚,动荡年代人性的扭曲、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心灵的拷问,都让人动容不已。
  二、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就是注意”。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电影、挂图等进行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把学生的直观感受与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衔接起来,把抽象的说理教学变成直观的形象教学。它还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中,使苦学变成乐学。
  比如当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巧妙使用作文素材时,从网络截取了一段关于“智利矿难”的视频:33名矿工被困69天,全国上下全揪心,当矿底传出“我们还活着”的纸条时,矿上守护的人们听到这一消息,沸腾了,为生的渴求,为对生命的挽留,开展了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救援,那是对生命尊严的呵护。在讲授《再别康桥》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组剑桥大学的风景图,充满古典风情的歌特式建筑、阳光明媚的草坪书香浓郁的图书馆、浮光掠影的康河、泛舟康河之上的艘艘小船……在这旖旎绚丽的风光中学生迷醉了,他们理解了徐志摩对康桥的热爱依恋,理解了他为何说康桥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
  三、在朗读中体验情感
  朗读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迸发,是受到文章感染之后,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感情的自然流露。感情朗读,那动听优美的文章由唇齿启合而悠悠传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之间,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文字的意韵,收到“耳醉其言”、“心醉其情”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解戴望舒的《雨巷》时,学生一开始感到诗歌过于朦胧,好像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从而产生了审美距离,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这首诗歌。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先找来了配乐朗读,我告诉学生,叶圣陶对这首诗有一句极高的赞誉:开创了新诗音节的新纪元,大家知道它的音节好在哪吗?录音中响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声,打在石板上,四周悄无声迹,只有这雨声不停不息,如缕似愁。学生很快被这种愁情所感染,仿佛置身于绵绵细雨中的江南小巷,从希望到失望,虚无飘渺,稍纵即逝。学生进人了作者描绘的意境,理解了作者创作时特殊心境,然后展开想象,产生情感。此时,再引导学生模仿朗读,自己尝试去读,以一颗敏感的心去体味作者的心,在自由的朗读中朦胧变成了美,距离产生了想象的空间,诗歌的韵味和主题就会在反复朗读中见仁见智,个性诠释。
  四、引导情感体验,升华生活价值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倾听学生阅读心得的独特与敏锐,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既然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多元体验就是自然的现象,常读常新。
  当我在教学选修《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时,我感受到孟子那严父慈母般的心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句句珠玑,句句饱含生活的真谛,人生的一切善行,一切美德,从此出发,彰显不凡。我让学生谈自己对这些语录的体会,结合对生活现象和现实的理解,去体悟上古思想家带给我们的为人之道,处世之妙,让学生真正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断占据人们,主流价值观逐渐扭曲。温习这些经典,感受上古伟人的博大胸襟,让我们那些处在青春年少的学生们真正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魅力,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语文课堂教学,靠情感体验,教会学生的应该是做人的准则,并以此涵养每个人的性情。在情感体验中,我们真切感受到母语的魅力,感受到语文是我们的根。
  参考文献:
  [1]卢家媚.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靳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3]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福州民族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59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