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源于生活,走向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茹建雅

  摘 要:科学来源于生活,势必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关键词:生活化的教学 课内 课外 回归生活
  
  一说到科学,我们自然会想到科学的的严肃、严谨、神秘、难懂,以至学生把科学看得至高无上、可望不可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又怎能学好科学呢?科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科学。任何教育都发生在人的生活之中,教育以人的生活为基础和背景而展开,教育本身就构成了人的生活组成部分。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教材特别强调与现实和生活的联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强调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教材科学的教学中冲破传统的“象牙塔”的教学模式,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生活中,从生活中的科学讲起,特别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让初中科学教学走向生活世界,实现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
  一、在课内进行生活化的教学
  新教材更多地体现了知识系统中的“生活因素”,教学内容与生活接轨,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避免了旧教材中对知识体系、逻辑体系的处理较严密,克服了“面向生活”的不足。新教材“科学”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克服了学科中心的倾向,避免了“偏”的弊端。从生活中的科学讲起,更强调科学知识的应用性。同时,新教材“科学”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课程设计思想,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展示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内容更为更新,富有时代感,克服了“旧”的弊端。如克隆技术、基因组计划等学科新发展都融入到教材之中。面对上述问题,在课堂上从不同角度实行生活化教学。
  1.教学情景“生活化”。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走进教室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应将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运用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导入,既增加了科学的生活气息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增强同学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而避免产生对科学的神秘感。
  2.教学内容“生活化”。在教学内容上要变革传统的课程观,即不要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构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例如讲物态变化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从冰箱里拿出的可乐瓶外会冒汗?寒冷的冬天,我们可以看到玻璃窗上有汗水,它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它是怎样形成的?夏天,自来水管也会出汗,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3.教学方式“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理科教学“填鸭式”注入法,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通过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活跃起来。例如在教学《物质的酸碱性》时,事先准备些水果,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像变戏法似的拿出各种水果让同学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品尝,学生很是惊讶,上课还能吃到水果?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事后请他们说说自己品尝水果后的感觉,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原来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科学知识,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科学,科学来自于生活。
  二、将生活化教学延伸到课外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里,教室外才是学生学习科学最大的天地。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家庭和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促成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课外作业布置“生活化”。课外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实践,学生的作业与生活世界联系紧密,使教学由统一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题海走向求活,求精。例如:在教好电功率一节新课后我让学生去调查11月份家里的电费情况,并要求他们通过计算用电器一月的用电情况,再把计算结果和收据上的数据进行比较。通过与生活结合,学生都能很好地运用公式W=Pt进行解题,而且对电功率也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实验教学“生活化”。科学教学以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为探究对象,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我在教《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准备了三组教学材料,第一组提供了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牙签等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同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无关,与原有的认知发生矛盾,学生一脸的不解;第二组提供了大小不同、重量相等的五个小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第三组提供了重量不同、大小相同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沉,轻的浮。以上三组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探究。
  3.课外活动“生活化”。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准备一本观察记录本,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现象等作为自己探究的问题并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随时与大自然沟通。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自主探究一些生活中的现象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三、让科学回归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
  科学课程回归生活,不仅仅是要让课堂增添一些生活气息和生活趣味,更重要的
  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领悟生活
  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对生命的参与
  和解读,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灵感的火花来自生活,智慧的源泉来自生活,情感的体验来自生活,态度的培养还是来自生活。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把生活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构建这种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思想,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
  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真正使学生利用生活
  化的教学形成会学知识、会用知识的良好
  习惯。让科学知识回归实际生活,使学生带着知识走进生活,架起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2.陈坚主编.《中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黄定金.走向生活化的初中科学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兰亭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5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