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成长离不开源于生活的体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假期里,一对母女带着一篇习作找我点评孩子的作文。母亲诚恳地求助,小姑娘亦是仰头望着我一脸期待。
  这是一篇四年级的命题作文——“生活趣事”,孩子的行文段落清晰,语言流畅,也不乏细腻的情节描写,乍一看,还真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您能再细读一下,然后说說自己的看法吗?”我这样建议母亲。她低声地读了起来,又微微皱了皱眉:“我也挑不出来什么具体的毛病,但又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太对劲。”
  文章确实“很不对劲”。围绕“趣”字,孩子写了三件鲜活灵动的事。只是,这些事,统统与她的生活经历无关,全是在电视里看到某某剧情某某节目后刻意拣选出的“有趣”。把孩子“趣事”的来源点明,无需更多评析,母亲便恍然大悟:作文里,女儿没提一点儿自己的生活经历,换句话说,她的生活体验是极其贫乏的……
  这个孩子习作中出现的问题绝不是一个特例。这两年我一直在做与阅读写作相关的公益推广活动,接触了大量中小学生作文,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了相对敏锐的捕捉:记叙文空洞浮夸,千篇一律搬用大同小异的故事;说明文多停于浮表的描述,鲜有深入的研究;议论文常用华丽的语句堆砌空洞的感慨,却缺乏有说服力的事例及论据支撑……这些,看似是写作的教学环节出了问题,其实,最终根源是写作教学和生活远远地脱了节。
  素质教育一直呼声震天,可抛下一切只追求分数的风气却愈演愈烈;研学游学之风大肆兴起,可孩子连身边的一草一木都难以辨识;我们一边感叹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一边妄想以书本知识灌输和空洞说教来改变……教育只在高空里对孩子的成长指手画脚,却从不肯把他们放在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去碰触体验。
  美国有一所被誉为教育界传奇的瑟谷学校,没有班级,没有课程,没有考试,甚至连老师也没有,在那里,只有能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帮助的工作人员。孩子们都在做什么呢?躲在树丛里捉迷藏,爬到山毛榉树上聊天,去池塘边钓鱼或研究水中生物,开着自己组装的“豪车”到公路上找寻动物尸体做解剖,到野外生火烤玉米吃……这些也可以是一个孩子在教育中鲜活的成长经历。
  成年后瑟谷的学生会怎么样呢?持续的追踪调查发现:无论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还是因为兴趣爱好开始工作的毕业生,他们的创造力和承受挑战的能力明显高于常人。他们懂得合作,敢于追求幸福,时刻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样做。办学人丹尼尔·格林伯格最感自豪的是,每个孩子在学校里都被视为独立的、有责任感的个体,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学习思考伦理问题,学习专心致志,学习在不断尝试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学习在不断失败后的更多样尝试。
  生活即学习。源于生活的真实体验是最有效的教科书,最鲜活的营养供给站!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0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