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同课异构,精彩纷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正玲

  摘要: “同课异构”是近几年来比较常见的教研形式,它让教师(无论是执教人,还是听课人)从多角度获得体验:课程的、理念的、方法的,等等,让大家看到了新课程实施中的方方面面,感受到了“改革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的这场课程革命深层次意义,特别是与教师专业成长的联系.
  新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但也与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经验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各种层次的数学教学比赛和示范课展示活动也就应运而生.在这些活动中,各位教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对课标精神的理解既有和谐的共振,又有不同看法的碰撞.虽说能力有大小,见解有高低,但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交流,便可产生“雪可借梅三分白,梅也增雪一段香”的效果.
  一、同课异构的界定
  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对同一教材的同一教学内容,在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不同教师实施各自的不同教学设计方案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让不同教师通过不同的构思,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丰富内涵与不同理解和思考角度,同时凸显教师教学个性,彰显数学之魅力.进而通过议课、评课,让参与的教师共同获得专业化成长,学生同时也获得真正的成长.
  二、同课异构的实践
  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设计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教学行为及设计,不仅变成了一种自觉行为,而且不再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特别是“此时,教学设计的模式与环节是相对自由的、得心应手的.教师心中有‘佛’,而不拘于外形;心中有模式,但又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格式.”[1]
  正是基于对传统数学教研中“单兵作战”缺陷的反思和对新课改呼唤构建“学习共同体”现状的审视,我们在同课异构的路上摸索前行,下面就我的教研教改活动来阐述同课异构的历程.
  1.在异构中碰撞
  教学设计决定教学的效果,尽管现代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但没有合理的教学预设,教学的生成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说,教师无力把握课堂生成的机遇而形成教育机智.
  如:七下《8.2消元》第一课时,有四位教师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前三位教师运用都是从实例的引入,分别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而后进行对比,观察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通过代入消元的方法,以达到转化成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目的.
  最后一位教师也采用实例引入,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给出四个答案,问:哪个答案是这个方程组的解?然后去掉答案,问:你是否知道它的答案?在学生疑惑处适时引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在这一“问”一“擦”再一“疑”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思维碰撞”,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熟悉的天平问题入手,在实验中初步感知“代入”思想,并面对现实有一种“急切突破”的冲动:如何代?将此实验抽象成了一个“数学问题”.有了实验的铺垫,学生对于代入的理解与思维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比两种不同的构思,各有千秋,前者引入自然,从知识层面对比得出方法.后者从实验的角度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数学既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学科特点.
  2.在碰撞中实践
  数学情境是思维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教学的起点.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引发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2]
  数学情境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和数学实体,它应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与空间,同时,也是教师巧妙干预与调控教学进程的脚手架。在实践的过程中,各位教师的主线分明、引入各异.仙居安中郑老师以小记者深入社会,关注“节能行动”开始,从节能与科技的角度引入,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玉环城关一中林老师以一则故事来引入化归的概念,然后以临近圣诞节为话题,想买布娃娃和糖果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好友展开,贴近学生的生活.温岭松门镇中李老师则巧妙地结合椒江二中的一个售书活动引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项活动举办地:椒江二中)
  对比以上的几种引入,都是从实际生活情景出发,并环绕这条主线展开,充分体现了人文理念.就教育意义来说,安洲中学郑老师有着节能的现实教育意义.就与学生融合的亲和力而言,松门镇中李老师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上课的地点是椒江二中,此时正好举办曹文轩教授的签名售书活动.结合这个活动,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既贴近学生,又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实践的操作中,谁善于发现身边的事,加以提炼和整合,谁就拥有主动权.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到:数学就在你的身边.
  3.在实践中达成
  在实践过程中,我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实践到理论,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将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合作探究活动已成为一种教学常规.在同课异构的课堂中,我们不时能见到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在整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有机统一,并在实践中不断达成一致.
  三、同课异构的反思
  对于课堂的反思,首要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给好课这样“五个实”的标准:扎实的课(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和真实的课(有待充实的课).而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应该从六个方面评价: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如果叶教授的“五实”是从“课堂”本身的性质来判断的,那么朱教授的“六度”则是从学生、师生关系、课堂内和课堂外这几个角度来观察的.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遗憾的艺术.因而有缺点的课才是平实的课.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同课异构”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结果,他们在分享结果的同时,更加回味精彩的过程.也正是这样的特点,同课异构能在众多的教研活动中一枝独秀,受到教师的热捧,我认同课异构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在同课异构中动态参与
  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教学策略不一,对同一内容的课,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构思,因此在课堂上各显所能,带给听课的老师充满个性的精彩课堂、魅力课堂.同课异构,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建构出不同的意义,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活力,达到对教材的“激活”,彰显自己的个性.例如: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引入,平时经常与孩子一起出去游玩的,可以这样引入:“上午8:00,大头儿子一家从家里出发,匀速开往离家50千米的东方太阳城,要在8:40之前到达东方太阳城,请问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爱好体育活动的教师可以这样引入:“现有一球迷为了观看姚明打球,在11∶20开车出发,匀速驶往50千米远的比赛场地,为了在12∶00之前赶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善于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师可以这样引入:“老师按八折买了2件圣诞礼品,付费少于16元钱,你知道礼品的标价每件是多少元吗?”(上课时间为圣诞节前几天)
  2.在同课异构中关注生成
  丰实的课即生成性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如果一个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即使他的研究工作并不像他希望的那么成功,但可以继续有效地进行教学.”[3]相对于传统的教研课来说,同课异构的形式更能产生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激起大家的共鸣;教师可以在对比中反思,在交流中提升,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博采众长的效果.在同课异构中关注生成,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课堂生成,也是教师之间的生成.教师在教研之前都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当与不同的教学思维产生对比时,其感触之多,感悟之深不言而喻.
  3.在同课异构中反思提升
  “同课异构”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有利于教学和研究的结合,能切实解决教学中一些问题和困惑,锤炼参与者;“同课异构”用理论诠释实践,用案例解读理论,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参与者;“同课异构”可以借鉴分享他人的成功案例,创造性地生成自己的案例,有利于传承和创新的结合,完善参与者.如:这次活动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起始课,一位选手将鸡兔同笼问题与数学史结合在一起,非常新颖.他从孙子算经的算筹解法(用算筹研究代数)到直观但不成熟的图形解法;从几何解法到算数解法;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二元一次方程组.最后得出:从古代的算筹到现代的方程,是数学工具的进步,就方程而言,方程也有一个的优化的过程.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把方程由一元推广到二元……一部数学演绎史就这样娓娓道来,学生听得入迷,教师听得入神.惊叹之余,不由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课也可以这样上.”
  “同课异构”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为什么只在比赛时才出现,而不能做到常态化?这可能与同课异构型的课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关.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之余抽出一些时间来提升自己,同课异构“飞入”寻常课堂间也就为时不远了.到那时,我们将尽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成就彼此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善良.我国数学教学设计的探索与评析[J].沈阳:中国数学教育,2007.9.
  [2]任万年.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中学数学教与学,2006.8.
  [3]魏杰.论中学数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合理取向[J].合肥: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3099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