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信息技术“同课异构”课堂观察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同课异构”是几个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通过各种教学构想来进行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间“背靠背”的教学设计——“手拉手”的集体备课——“面对面”的教学交流,达到认知优化与重组的建构过程。但同课异构在信息技术课堂并未得到重视和应用,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同课异构活动的观察与思考,寻求推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同课异构;观察与思考
  
  “同课异构”中的“课”是指教学内容,“构”是指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是指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采取的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体现资源共享,同伴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模式。笔者参加了在平罗县城关四小举行的市级小学信息技术“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6位老师就电子工业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利用绘图工具制作帧动画》进行了说课、做课,通过教学观摩发现,6位老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特点。
  一、 备课、说课的“同”和“异”
  教学内容的“共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同”,即6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说课内容中有许多相似,如:在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及使用媒体等方面出现“形似”之处。而不同教师的“个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一是对教材的处理、环节的设计、问题的提出等各不相同,有的重视能力训练,有的重视知识迁移,有的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的重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所以课堂教学呈现不同的风貌;二是教学策略和课堂关注的事物不尽相同,反映了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三是对说课环节的理解差别很大,有的老师说课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有的老师则当说不说,详略不分,如同演讲。
  二、 课堂教学的精彩纷呈与点点遗憾
  通过对6位教师的教学比较分析,不難发现:6位教师都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都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 “导入”风格迥异
  课堂导入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期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愿望。”本次研讨活动中,各位教师的课题导入可算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吴斌老师伴着音乐出示动画,画面简洁、流畅,引导学生观察,很好地营造了愉快学习的氛围;骆老师出示两副不同的电脑作品,让学生从对比中自己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杨老师的故事声情并茂,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学习任务中;李老师从和学生谈论幸福的话题开始一节课的轻松学习。但也有几点遗憾的地方:1. 有的老师导入偏重形式,与学生互动不足;2. 引入课题时所使用素材与授课内容“风牛马不相及”;3. 有些图片或是歌曲很精美,但用到本节课显得课堂“花哨”,实用效果不强。
  (二) “互动”理念先行
  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之一。吴老师有效使用微课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韩老师巧妙利用教材中的“做一做”“说一说”“练一练”“试一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老师引向知识的“埋伏圈”,因此,才有学生在练习时层层递进,目标明确。骆老师紧抓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不断地为学生设疑,解惑,再疑,再解,让学生在“跳一跳,摘颗桃”的小亢奋中巩固操作,掌握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毕老师在课堂上以真诚的微笑鼓励学生:“再试一下,你一定会成功!”“你的想法很独特,和小组的同学分享好吗?”孩子们的探究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杨老师用亲和幽默的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和学生一起开展小组合作。李老师则通过创设充满童趣的问题情境,有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相对比较遗憾的是:1. 有的教师教学语言平淡,个人缺乏教学激情,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2. 有的老师频频提问,但多是无效的“对不对”“好不好”,回应者寥寥数人;3. 个别学生失误生成的精彩教学良机没被及时地捕捉。
  (三) “独特”个性初显
  蔡元培说过:“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化一,毋宁展个性。”说的是做人的个性,教师的教育机智,也会给学生以灵气。这次活动中,每位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了自己的“拿手戏”。其中吴斌、韩晓丽两位老师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表现出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有效调控课堂的能力。骆亚婷老师采用通过“小老师”的示范,引导学生讲解操作步骤,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从中也透射出老师对本文的重视。毕彩蓉老师善于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善于捕捉知识信息的教学机智。杨静霞老师的课堂中生生评价让人赞叹不已,充分表现出课堂的平等、交流。李老师规范的板书让他的课堂教学多了一份美感。两天的教研活动,6位教师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我们期待着各种独特教学风格走向成熟。
  “同课异构”实现了教师间的“合力效应”,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和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教师是新课程的参与者、研究者。从而将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让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同课异构”为教师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参考文献:
  [1]梁永双.同课异构 聚焦课堂——对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3(3).
  [2]杭晓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同课异构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7).
  [3]陈红军.信息技术“同课异构”教学的优势分析[J].教师教育,2016(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8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