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后喻文化时代学校德育中的谈话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春晓

  一、 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分析
  “后喻文化”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于20世纪60年代针对科技革命所引起的全球性、历史性的代沟等现实问题,从不同文化传递机制角度提出的。后喻文化是指通过自下而上传递即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反过来向年幼者学习的文化。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加速转型期,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多元、张扬个性、尊重人格、发扬民主的后喻文化时代。而后喻文化时代对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及道德观念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其特点如下。
  1.青少年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
  进入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自主意识普遍较强。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倾向于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大部分学生对被动接受思想灌输的德育方式存在逆反和抵触心理。
  2. 青少年学生大多数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后喻文化时代的青少年不仅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而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往往比较关注自身是否被重视,自身的人格是否被尊重,自身的学习效果是否被认可,对这些事情普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3.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和反叛精神
  当代青少年学生更追求自由、民主和人权,呼吁信任、理解和尊重。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反传统、反权威的倾向,反对父母和老师的说教,不喜欢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对网络兴趣较浓,运用网络的能力较强,往往反对传统的、固定不变的知识的学习。
  二、 后喻文化时代进行谈话教育的必要性
  1.重塑教师的感召权威的需要
  当进入后喻文化时代,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民主的发展及网络社会无孔不入的渗透,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价值观念正在经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些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也渗透到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而作为传统意义上“社会道德代言人”的教师的感召权威正面临被消解。青少年学生通过一些网络事件、热点话题及自身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道德体验和价值理念常常与教师的谆谆教诲存在不对称性,而且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也使部分教师的道德楷模形象严重受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谈话教育时,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存在的种种困惑和问题进行“解惑”,另一方面教师通过高尚的师德、有魅力的人格可以重塑其感召力。
  2.构建主体间性德育的需要
  主体间性德育是指师生之间借助一定的语言沟通、知识传播、技能传授和实践活动等载体进行多层次、宽领域的知识传播、情感交流和人际沟通,最终达到师生之间认同的一致并获得共同发展的交互性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这种转向有助于克服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避免单一主体论的缺陷。主体间性德育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是重视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情感性。学校德育中进行谈话教育正符合主体间性德育的要求,谈话正体现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达到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
  3.促进学校德育与时俱进的需要
  进入后喻文化时代,一方面学生自主意识、民主意识等大大加强,另一方面他们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进行有效的谈话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与时俱进。由于传统德育过多侧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政治理论的教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内心需求缺乏一定的关注,没有深入认识和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感到迷惑不解,因此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和使学生投入情感。学校德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教育客体。谈话教育中教师真正投入了感情和关爱,能够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育学生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既符合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
  三、 学校德育中进行谈话教育的原则
  谈话教育是指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有的放矢地与之交谈思想,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缩短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空间上的距离,使双方处于同一氛围中,便于交流真实思想和情感,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
  1.尊重学生
  尊重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求。后喻文化时代的青少年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较高的自我评价,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赏识。因此,教师与学生进行谈话教育时只有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信赖,学生才会敞开心扉诉说真实想法,虚心接受教师的教诲。
  2.情感沟通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作为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和双向交流的学校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互动效应,这个过程中的谈话教育既有信息传递也有情感沟通,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谈话教育将失去意义,而没有教育双方情感的投入和交流,则无法到达预期的教育目标。
  3.为学生保密
  信任是进行谈话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所谓信任就是相信而敢于托付。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学习、生活、感情、心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有些问题属于个人隐私,如果教师将学生的隐私外传,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失去学生的信任,从而形成师生之间语言沟通的隔膜,谈话教育可能会流于形式。
  四、 后喻文化时代谈话教育的实施途径
  谈话教育的关键在于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心理特点和交谈时机、地点等,以便切中要害,解决问题,达到教育目的。
  1.谈话“有的放矢”,力求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
  由于后喻文化时代教师的传统权威面临着被消解的局面,如何提高谈话教育的效果,使之避免流于形式日益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在谈话教育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谈话教育不是无目的的漫谈,而是对个别青少年学生进行单独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因此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德育工作者在谈话前必须充分了解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把握思想转化的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力求解决他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此外,在谈话前应该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和氛围,并围绕谈话目的的达成精心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善于“洗耳恭听”,真正了解学生的心声
  谈话教育不完全等同于言教法,如果在谈话教育中仍然像课堂教育中的“一言堂”灌输,学生只能“洗耳恭听”,就失去了谈话教育的意义。正如前面所述,谈话教育也应该是一种后喻文化时代的主体间性德育,在谈话中师生都是主体,因此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发言权,教师善于倾听学生诉说自己的心声。因为善于倾听学生的述说是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正如孔子在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时,最重要的就是先听,先了解学生的特点而后才能“因材”而“施教”。从某种意义上讲,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育离不开对教育对象的倾听。一个有说服力的、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必须是一名好的聆听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平等基础上的谈话在教师的启发中开始,在学生的述说中进行,在教师的点评中升华。如果只是教师一味说教,或者教师常将学生的述说打断,其结果只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使学生不愿意与老师做语言上的沟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循循善诱,创设情境促使谈话高效进行
  谈话教育中仅仅做到“有的放矢”、“洗耳恭听”是不够的,还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启发诱导教育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孔子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思路的开启、引发,使学生因受启而“开窍”、联想、顿悟,产生认识的飞跃。针对后喻时代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较强等特点,谈话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德育工作者切忌大谈阔论,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使谈话中断,因此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要努力做到循循善诱。首先要因事诱导,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理论和具体事物自然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与要解决的问题联系化、一体化。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谈话教育的时间、地点、场所的选择非常重要,必要的情况下,为了安抚学生的抵触情绪或叛逆心理,尽可能营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进行谈话。再次要准确地捕捉学生的心理活动,有效疏通思想障碍。德育工作者在谈话教育中要善于察言观色,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通过设疑、设问、反驳等方式,促进谈话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旷勇,宁曼荣.柔性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角.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2] 陈海涛.论高校教师同大学生的谈话技巧.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2).
  [3] 孙峰平,陈小权.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谈话艺术.文教资料,2009(16).
  (责任编辑 白文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11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