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生为本 灵动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秀娟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以生为本”。作为教师,我们应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适时地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他们在民主、愉悦的气氛中获得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彰显个性,提高教学效率。现将教学中如何做到“以生为本”,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关注起点,顺势引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现阶段,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他们的知识储备往往超出老师的想象,因此,教师应适当地进行课前调查,及时寻找、掌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思路,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笔者原先的设计意图是从“周长”入手,试图用圆和学生已学过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进行比较,进而产生认知冲突:求圆的周长,必须求一圈曲线的长度,和以前学过的求周长的方法不同。接着引导学生采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但是,课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发现全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但对“圆周率”的了解却寥寥无几,所以,觉得“圆的周长”这节课,应侧重研究圆周率的意义,让学生动手实践,理解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于是,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课始,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关于圆的周长,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笔者把握契机,适时点拨学生们的求知欲溢于言表,他们有的用绕绳法,有的用滚圆法等进行测量、记录、计算,体验着圆周率的发现过程……总之,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认知起点,调整既定的教学设计,把握契机,顺势引导,促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细微环节之中。
   二、巧设情境,激趣乐学
  学生的学习欲望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良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在追求“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而上课伊始,若能巧设情境,着实能为整节课的有效教学带来事半功倍之效。
  1.创设故事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带有童话幻想色彩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因此,利用童话创设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学“时间的计算”,教师可以是这样导入新课:(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鲜花盛开的草地上,动物们举行马拉松比赛,角马和斑马跑得很快,角马跑了180分钟,斑马跑了3小时。比赛结束后,他们都说自己得了第一名。结果裁判大象说:“你们都别争了,并列第一名!”裁判的回答,让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原因,探究新知的欲望特别强烈。一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常常能使孩子们带着惊奇和疑问,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2.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考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巧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含糖10%的糖水50千克配制成含糖20%的糖水。你该怎样配制?这是个开放性问题,它打破了“墨守成规”的套路,学生畅所欲言,广开思路。他们提出的提高浓度的途径有:①蒸发水,让糖水中的水变少;②加糖,让糖水中甜度增大;③加浓度更大的糖水!由此提炼出三个问题:a、需要蒸发多少千克水?b、需要加入多少千克糖?c、需要浓度多大的糖水?要加多少?三个问题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清晰、明朗。当蒸发水时,糖水中的糖的重量不变;当加入糖时,糖水中水的重量不变;但另加糖水时,糖和水的重量都在变化,从中有效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谨性与全面性,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让数学课堂不断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三、营造氛围,鼓励探索
  教学中,教师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善待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思维才会活跃,个性才能张扬,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和尊重。
  比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多种解题策略。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要围成一个长方形,需要多少根长4分米,宽6分米的铁丝?学生思考完长方形周长的求法后,畅所欲言,教师由衷地送去“你的说法很有创见”、“你的思路很独特”等充满尊重、期盼性的语言,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激励他们拓宽思路。最后,分别让学生上台操作、展示三种不同算式的解题方法:4+6+4+6=20(分米);4×2+6×2=20(分米);(4+6)×2=20(分米)。通过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氛围,学生积极实践、自主探索,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四、贴近生活,感悟数学
  作为教师,我们应尽可能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学“简便计算112-73-27”,可以采用“购物付款”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张阿姨有一张百元钞票和12元零钱,到商场买了一盏73元的台灯和一个27元的电吹风,她该怎么付钱?张阿姨还剩多少钱?”孩子们纷纷回答:一盏73元的台灯和一个27元的电吹风共100元,张阿姨只要拿100元给收银员就可以了,张阿姨最后还剩112-100=12(元)。通过购物场景的模拟,孩子们理解112-73-27=112-(73+27)=112-100=12的简便计算过程,变得直观、清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真正赢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闽 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