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教育策略;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贵州省天柱县农村初级中学27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出现更多的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学习焦虑症;社会、学校、家庭应联合起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采取有效措施,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状况探析;心理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父母儿女进城务工。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存在以及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子女无法跟随在自己身边,而不得不留下与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由此,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作为社会转型阶段的副产品而出现。留守儿童一般界定为:在农村地区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一年及其以上、孩子被交由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他人抚养,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孩子。最新数据报告留守儿童群体已达5800万(罗静等,2009)。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不断凸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的对象大多为汉族留守儿童,比较少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承,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又有其不同的特点。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天柱县选取两所侗族农村初级中学(高酿中学、石洞中学),学生100%是侗族,随机选取300名初中生作为被试。留守儿童145名(男生81名,女生64名,七年级学生44人,八年级45人,九年级56人),非留守儿童125名。
  2.研究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简称MHT)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量表由日本铃木清等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订并制订了中国常模,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3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
  采用该量表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见表1
  以MHT量表总分及各内容量表得分为指标,对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如表2,留守初中生和非留守初中生在MHT总分、孤独倾向、学习焦虑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MHT量表总分及各内容量表得分为指标,对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见下页),黔东南地区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生的总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男生好。在MHT总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症状分量表上,女生和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p<0.01)。
  表3 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男生和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M±SD)
  
  
   以MHT量表总分及各内容量表得分为指标,对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不同年级心理健康水平比较(M±SD)
  
   如表4,对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九年级在学习焦虑上明显大于其他年级。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分量表上,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p<0.01)。
  三、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非正常状态”中,容易导致思维方式、感知觉和意志品质改变而丧失自身控制感,形成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对此,学校、社会、家庭都应引起重视,以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1.学校教育方面。学校针对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一定要加以重视,并定期开展教育和情感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定期召开隔代家长联系会,及时传达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在联系会上给隔代家长们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更新观念,研究教养问题,掌握现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最新方法,与学校一起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孩子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2.社会方面。在拥有大量留守儿童的黔东南地区,学校并不是留守儿童唯一的活动场所,学校要和村委会大胆创新,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在保障学校教育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把侗族的特色文化鼓楼、花桥、凉亭的教育功能应用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上来,建立留守儿童家园,由当地歌师教唱侗族大歌,利用侗族大歌的叙事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生活、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并结合黔东南地区的特色,适当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3.家庭方面。外出务工父母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对自己外出给子女造成的影响。“事件沟通――只有事情发生才和父母就某件事进行沟通”(参见林坤辉,2006)的教养模式对留守儿童家庭来讲是不适用的,很多外出父母不能够经常回家与孩子团聚,但固定的电话沟通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减轻留守儿童的自卑感和孤独感。父母应转变观念,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不能一味地为了赚更多的钱而对孩子不闻不问,不要把外出赚钱也都是为了孩子作为借口;更不要把出去是为了给孩子更多的钱,让他能够继续上学当作挡箭牌,孩子需要的是全面健康的发展,而不是只满足物质的畸形的发展,只有孩子全方位的健康成长了,才是真正的对孩子负责。
  总之,解决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留守儿童父母的职责,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应联合起来,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有效措施,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杜琼.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研究[A].扬州大学,2009.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1).
  [4]胡龙霞,黄楚本.中国隐隐的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8).
  
   基金项目:西昌学院2009研究生项目(XY09-2B03)。本研究感谢黄远春教授的指导。
  作者介绍:冯静(1980-),女,西昌学院轻化工程学院教师,心理学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62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