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涛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可以说是落实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是积极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全面发展的人。本人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教学氛围――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交往互动、相互辩论对学生学习灵感的产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障。教师不能像过去那样只顾讲授,要多与学生对话与交流,尽量让学生说。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这样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才能全员化。他们的课堂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才会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点
  学生是主体,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学”上,让学生在认识上突进,在思维上聚焦,进而推动课堂教学。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题可以有多种解法,而从多种解法的比较中,又要选出最快最好的解法。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如有这样一道题:“修一段480米的路,4天修了总数的40%,照这样的速度,这段路还要几天可以修完?”学生的解法有:
  1. 从一般问题来解:480÷(480×40%÷4)-4
  2. 从分数问题来解:
  ①4×[(1-40%)÷40%]
  ②4÷[40%÷(1-40%)]
  ③4÷40%-4
  当学生列出以上解法后,教师鼓励他们继续思考别的解法,于是学生得出了:
  3. 从工程问题来解:1÷(40%÷4)-4
  4. 从比例问题来解:设还需x天修完,列方程
  40%:4=(1-40%):x
  可见,在诱导学生学习,开发思维时,要看准“火候”,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善于创新。
  
   三、创造成功的机会――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成功。教师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回答问题的局面,突破学生思维中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当学生们在自己编出题目,沉浸于自己创造成果的喜悦之中时,老师要趁机给予鼓励和指点,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四、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培养创新能力的延续
  新课改要求我们数学教学也应该树立大数学观,注重在生活中引入数学,让学生把数学带到生活中去,并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这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途径。如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就应该要求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物品,让他们在观察中明确哪些物品用“克”作质量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质量单位,还要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用什么方法去记、辨别。还有诸如生活中需要计算的等与数学密切联系的一些实际问题,都可以让学生去解决。这样,课堂中一些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在生活中便迎刃而解了,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积累到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