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陆川

  摘要:在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些学生从小学3年级就开始学习计算机,而有些学生在小学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再加上家庭条件的差异,造成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差很大,给计算机的教学带来了很大问题。为了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贯彻新课程纲要中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成长,本文从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教学入手,从教师备课开始,确立分层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任务分层和分层评价,来解决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能力相差悬殊的问题。
  关键词:分层教学;信息技术;学生
  
   一、分层教学实施的概念和背景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要求,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体现教育的大众化和平民化。为了推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从整体上提高全民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在这种社会形式的要求下,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学生个人能力有很大差别的现实情况,有必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有层次的主体要求,实施分层教学。
  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只有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并最大程度地促进其自身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有个性的教育,才是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
  因此,针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技能差异非常明显的这一特点,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间的差异日渐扩大,增加两极的分化,而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在现有的条件下又实现不了,因此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就有了很强的迫切性,也有了用武之地,即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二、学生的分层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制订出合理的分层计划,根据学生原有基础的差异、能力的高低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这是分层教学的基础。
  在分层之前,掌握学生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主动学习能力的强弱,这些都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考虑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知识和技能都稍差的学生;第二层为能力表现一般,学习比较被动,但基本上能够掌握教师新授知识的学生;第三层为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思维活跃,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能够主动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的学生。这样,在机房座位的安排上,就可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坐在一起,避免水平相当的学生坐在一起,出现某些共同问题的时候无法解决的情况。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可以帮助、指导其他同学。这样,不会的学生可以从同学那里得到帮助,能力好的学生也可以在帮助同学的同时,使自己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的分层
  在教师备课时以及设计教学目标时将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实行分层,设计不同的问题和练习,使教学内容、进度与方法能够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提高。
  首先要制订面向全体学生,相对比较基础、浅显的知识,要求他们能够通过学习达到基本要求,保证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其次是对程度好一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知识的使用能力,并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提高综合能力。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在操作熟练的基础上,要着重于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比如,七年级学生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学习的不同,在计算机操作水平方面的个体差异尤其明显,因此,在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的打字练习中,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要求他们练习“打地鼠”来熟记键盘26个英文字母和正确的指法训练,对于第二层的学生,则要求他们练习“青蛙过河”,进行简单英文单词的训练并开始进行速度练习,而对于第三层的学生,则可以练习“警察抓小偷”,进行速度方面的强化训练和比赛。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并在各自的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提高。
  四、教学过程的分层
  在教学过程分层中,把握“合分兼顾”的原则,保证在一节课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的环节,也有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的环节。每一节课既要制订一个所有同学都要完成的任务,大家一起来完成,也要有一些时间分层次安排不同的任务。
  对程度好的学生,在共同的任务完成之后,可以使用任务驱动+自学的教学方式,布置一个属于课本教学内容之外的知识进行扩展,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技术的操作与运用主要是靠自己动手探究和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来完成的,确实无法解决问题时再来向老师请教,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扩展。
  对第二层的学生,一般刚好能跟上教师正常的教学进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时间正好可以完成布置的统一任务,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和重难点的讲解,在课堂中完成统一任务后就不再给他们布置额外的任务了。
  对程度稍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重点的引导和耐心的辅导,上课时多关注这部分学生,让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取得的进步,使他们保持住对课程的兴趣,逐渐的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达到知识的提高和进步。
  程度稍差的学生为能最终独立地完成任务,可先让程度好的学生帮助其学习,加强组内合作与交流。学生在协作式的学习中,不但得到知识的提高与巩固,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从而使同学间关系更加融洽,学习气氛更加浓厚。有的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有的学生练习掌握了知识。
  五、评价的分层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不能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而应该淡化评价的区分和优劣功能,以其是否在原有水平上有所进步和提高来作为评价的标准,在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上给予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对程度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肯定,多鼓励,只要能够完成一定的技能操作,就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表扬性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对第二层的学生,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提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鼓励他们往上一层次的目标靠拢。对于优等生,采用期望性评价,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要求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和实践,在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方面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六、作业的分层
  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教师布置的作业,也要有层次性。要求初级学生完成其中难度较低的部分,打好基础;中级学生则要完成带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在掌握知识中寻求发展;高级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任务,但要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形成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实施符合个体需要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中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过大的矛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达到各自学习的目标具体,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兴趣,个个都能学有所得,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全体学生的素质和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柏良.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2002,(17).
  [2]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2,(7).
  [3]罗付民.分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0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