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高中语文教学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学生只有有兴趣,喜欢语文这门学科,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一方面,学生学习语文不但不厌倦,反而情趣盎然,真正在快乐中学习;另一方面,老师也能寓教于乐,寓庄于谐,使课堂活跃,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兴趣,为语文课奏响优美的旋律。
  一、创设情景,唤起感官活力
  高中课本上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美丽多彩;《滕王阁序》的豪迈壮观;《故都的秋》的浓浓思乡情;《孔雀东南飞》的生离死别、情真意切……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创设作品情景,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动力。心理学表明: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文字传递的情感,这就必须重视情景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情景的衔接是指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景,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上。如在教学《滕王阁序》时,教师先出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图片给学生欣赏,然后问:“看了这些美丽的画面,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吗?”“谁还能用一首诗来抒发自己对滕王阁的赞美?” 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唤醒了已知经验,带着对滕王阁的欣赏的感受走进了课文。这里,教师正是借助情景的衔接,使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青少年是最富有情感的,他们的情绪在教师所创设情景的暗示作用下被唤起后,又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上……情境教育正是利用青少年心理上的这一最可贵特点,以情感为纽带,把他们内心的情感移入所认知的与文本相关的对象上,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情感体验”。其实,我们所创设的情景就是一个情感的“心理场”,根据“场论”,学生进入这个“心理场”就会无意识地、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向着教育目标一个正的诱发力。
  二、设身处地,拥抱体验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角色转换是激活学生积累,激发学生体验,增强学生感受的重要前提。由于学生阅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加之有些课文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在阅读中难以走进文本,进入语言情境,因而难以真切感受、体验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唤醒学生的情感与经验积累。《孔雀东南飞》教学中,我一次又一次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你就是刘兰芝,你心里怎么想?”面对恶婆婆的百般破坏,家兄的唯利是图,刘兰芝该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 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进入角色,走进文本,全身心地拥抱语言,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体验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在《雷雨》中,我让学生扮演文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周冲、繁漪等,进行角色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时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唤醒了学生内心的情感,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感舞台,全身心地拥抱体验感受。
  三、渲染情境,拔动体验琴弦
  教学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展示课文画面,以准确传递情感,渲染情境,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引发他们涌动的情思,引领他们走进文本。《雨巷》教学中,我有这样一段语言描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通过老师低沉哀婉的语言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很快融入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中,一任思想感情的野马与其一同驰骋,因而也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感情冲撞力。教师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并且教师的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在课文结尾,我又用音乐渲染情境,播放一曲《丁香花》,创设忧郁的“情感场”,从而再次唤起学生对伤感美的真切体验,借用音乐微妙的语言,把学生带到充满诗意的意境中,拨动学生情感体验的琴弦,引领他们全身心进入文本情境。
  四、诵读涵咏,深化体验感受
  诵读,是激活、唤起感受体验的根本方法,一次次的诵读,就是一次次地拥抱课文语言,就是一次次地感受内容、进入情境、体验情感的过程。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调、舒缓疾徐的节奏、色彩斑斓的景象中体验语言文字之美,体验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生活之美,通过耳醉其音,目醉其景,心醉其情,对课文所表达的情、物、事才能有真实的感受、切实的体验。心入其境的涵咏,学生凭借文本内容,振动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丰富的内心视像。这种以内心视像为支撑的涵咏极有利于内心体验的丰厚和深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再别康桥》中,我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诗人充满离情的诗句,通过读出韵味,咏出情味,真正地体验作者对康桥的留恋,更好地开掘深化情感的体验。只有引导学生在不断入情的诵读中才能深切地感受、体验文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老师首先要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人,用自己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老师有崇敬、亲切的感觉,才会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课堂上积极活跃,认真思考,师生之间真诚互动,潜移默化中将博大精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又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又贯彻新课标要求,同时保证教学成绩,何乐而不为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