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预学\导学\悟学]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季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鉴于此,我们尝试实施了“预学、导学、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这一模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体会。
  一、“预学”环节的设计.促使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发生转变和提升
  “预学”,学生能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自我概括、推理和发现规律,并用已学方法,去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种以静态为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探索意识”,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这一阶段的操作流程为:教师设计学案一学生完成学案一生生交流互评一教师点评答疑。
  如:在学习《长度和时间测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预学”内容:
  1.在古代人们是如何来比较物体长度的?你觉得古人的比较方法科学吗?
  2.你了解哪些测量长度的工具?
  3.你熟知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4.你能从身体上找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吗?
  5.你能用身边的测量工具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度吗?
  6.你能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制作一把测量工具马
  通过这样一份探索性的预学案,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学生在课前预学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想、分析探究、获得结论等一系列科学认识过程,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导学”环节的设计。促使学习形式和师生关系呈流线状态变化
  “导学”是指:“学生自主学习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导学结合。”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与教师有效地“导”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因此“导学”探究活动是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这一环节的一般操作流程为:情景导人,引导示标一方法指导。自主学习一合作探究,展示成果一点拨引导,质疑解惑。如:在学习《走进分子世界》一课时,我对分子间存在斥力这一知识点设计了这样的导学过程: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吸引力,分子间有空隙。在分子的这些特性里面,有没有看似矛盾之处的地方。
  师:你猜猜看会是什么原因?分子会不会还有其他特性没被我们发现?
  生:猜想
  师:其实这一猜想早就被科学家所证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也支持这一观点。比如说:铅块很难压缩就是分子间有斥力的原因。(板书:分子间存在斥力)
  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针筒和水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分子间有斥力,先小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生:展示方案
  师:这个方案是通过什么现象来反映分子间的斥力的?可不可行?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体验―下。
  这一教学环节始终让学生处于不同形式的学习状态中。学习形式和师生关系流线条展开,整个“导学”过程体现着:①目标意识。学生的学习因目标的明确而变得专注,因目标的达成而享受成功,因成功的喜悦而对学习充满兴趣,对课堂充满期待。②合作意识。课堂因合作探究使师生、生生之间知、情、意相互影响,相互碰撞,从而得到共同提高。③质疑意识。质疑是思考的开始。更是学习的开始。通过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质疑、在“合作探究”中质疑、在“练习巩固”中质疑、在有学习的过程中质疑,从而使课堂中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生成”,使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更精彩。
  三、“悟学”环节的设计。促使学习力和教学力得到有效提升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我们的物理课堂应当是师生不断检验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以往在整堂课的最后阶段,很多老师往往安排“当堂反馈,训练检测”这一环节来检验本堂课的学习效果。而“悟学”环节的设计却是蹊径独辟,特别强调学生的小结反思和教师的教后反思的有效统一。一方面,让学生在反思自学、交流和展示的过程及结果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反思教学预设中。在倾听学生的课堂评价中、在采撷学生思维“火花”中,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力。这一阶段的一般操作流程为:阶梯练习巩固―延伸拓展迁移一学生小结反思一教师检查反馈一教师教后反思。
  诚然,一种教学模式的成熟,需要长时间的研究总结和反复的实践验证、改进和完善。本文只是想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大家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有效教学手段。所谓“教学有模,但无定模”,期待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初中物理的新教法,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