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昌尚俊

  [主题]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案例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在初中科学课程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各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交流、协助、博采众长,在和谐友好的会话商讨中探求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各个阶层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有所得,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张扬、完善。另外,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并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何有效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为当前之关键。为此,我们科学组决定举行一次“小组台作学习”的研讨活动:由周老师授课。全组教师参与听、评活动,希望能从中收获一些关于小组合作式学习的好经验、好做法。
  周老师选择的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本课时的第一阶段是学习“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很小”等知识。然后进入分子之间有空隙的学习。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师: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并且分子很小,小到光学显微镜都看不到,只能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并且还只是一些较大的分子。但并不能阻止科学家对分子的研究,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人类不仅知道了分子,还认识到了一些比分子更小的微粒,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今天,你作为科学研究者,你还想对分子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你们组想解决的问题(前排学生扭向后面,与后排学生组成四人的合作小组进行讨论。大部分小组都在热烈的讨论。但其中有2组都是由女同学组成的小组没有讨论。)
  师:好了,时间到,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回答一下你们小组所想要解决的问题?(此时教室很静,各个同学你瞧我,我瞧你,都不愿站起来汇报。教师只好采用点名的方法。)
  学生甲:我想研究分子是否在运动?   学生乙:我想研究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   学生丙:……   大多数学生汇报时,都是“我想……”而不是说“我们组想……”
  [片段二]
  桌上摆有量筒、黄豆、芝麻、染成红色的酒精、清水、胶头滴管等器材。
  教师过渡。
  师:刚才,各个小组利用集体的智慧,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出了“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不同的实验方案。各个小组表现都不错。(教师及时进行评价)那好,接下去就请各个小组去完成你们所设计的实验,用事实来证明分子之间确实有空隙存在。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两个小组的实验(有些小组分工不明确,小组中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操作,而有个别学生在那无事可做、甚至有个别同学拿黄豆在桌上滚)。
  实验结束后。由各小组派一个代表来描述实验现象及结论,小组其他成员补充。
  [课后研讨]
  这次授课结束后,我组教师进行了研讨。我们一致认为,周老师的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已尽量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具体实施中,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如教师能参与和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能及时地进行评价等,值得大家学习。
  赞赏之余,大家发现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1)为合作而合作。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从合作学习的意义上说,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我要合作”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的确到了值得合作、应该合作的时候。一句话:合作必须有其合作的价值,应该有一定的难度,时机也要准确。但遗憾的是。周老师选择的一些合作问题却没有太多的合作价值。比如在提出“你还想对分子进行哪方面的研究”时。可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然后教师从中先选出“分子之间有空隙吗?”这个问题再进行小组探究。
  (2)没有科学分组。科学合理地分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科学合理地分组,不仅可以使小组各成员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而且小组之间可以平等竞争,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而不合理的分组,往往造成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了单干,能力较差的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学习活动,当然也就无法进行组间竞争了。例如。上述的案例。那如何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呢?合作小组的组建,我们一般需要通盘考虑两个因素,即“注意组内学生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习惯、意志品质等各方面的合理安排;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既要依据学生的共同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我是小组的成员,我也很重要”“我也能为小组出力”“小组的伙伴需要我”时,学生学习的自动性、自发性、负责感才能自然而然地焕发出来,凝成一股百折不挠的台力,从而更有效地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个人反思]
  讨论之余,我也联系自己,反思了自己在合作学习上的误区。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发挥台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即便是合作,目标性也不那么明确,很多时候也是为合作而合作;合作的形式单一,老一套让学生懒得“合作”,加上有时成员任务分配不明确,产生优生越来越“热烈”,后进生越来越“沉静”的现象;而合作学习却认为,合作学习的目标观应该是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除此之外,还十分注意人际交往的技能目标,并应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目标予以遵循和追求。
  [有待讨论的问题]
  1.大班额教学与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仍是一对尖锐的矛盾,有的小组的课堂中的活动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个别学生在合作中显露出抵触情绪和封闭倾向,教师很难时常对其给予关注,从而使这部分学生感受不到合作的乐趣,无法养成合作意识。
  2.由于有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自觉意识和自主意识还不成熟,而教师又无法实现对每位学生的有效监控,一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了依赖思想,不仅没有养成合作、参与的学习态度,反而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了懒于动脑、动手的习性。而另一些学生则是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主见,缺乏自我意识。
  3.合作学习渐入佳境时。下课了,怎么办?下次课继续吗?那再创情境可行吗?或者因为激烈的讨论,打乱了授课计划,拖延了授课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