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光荣 喻娇
摘要:中国已经进入了3G时代,以手机等为载体的新媒体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方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双刃剑”,以新媒体,主要是手机媒体为载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手机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势,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3G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6―0041―04
随着3G时代的到来,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型媒体将带来传者与受众的界线模糊化、空前强大的交互性、高度的分众性等新问题。据2010年6月4日东北财经大学《大学生手机调查报告》,目前80%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手机,并且乐于通过手机上网交流和学习。作为3G网络时代的主要参与者,手机上网已经开始逐步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认识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的发展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针对3G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思考,认真研究,探索如何利用媒体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3G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机遇
3G时代下手机媒体的广泛应用,以其覆盖面广、传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人们的零碎时间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和机遇。
1.3G网络的开放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G时代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形成了强大的网络体系,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和交互性强、覆盖而广、形式多元等等优势,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接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信息,较之以往任何时代的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跨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借助3G网络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而无须受制度、体制等的制约,无论是工作环境、教育对象、教育方式与手段还是信息获取与传播,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改善,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2 3G网络的实时交互性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3G移动通讯升级了网络媒介的交互性,在3G基础上,只要拥有一个手机,动几下手指,就能轻松完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的上传、浏览、下载等任务,通过手机的通话、短信、电子邮件、FETION、手机QQ等功能,实现了人与人之间零距离、实时沟通,使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有更多的主动权,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获取何种信息,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媒“我说你听”的思维定势,使大学生“左右信息”成为可能。
这种实时交互性,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过去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并且教育者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基本动向、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个体“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3.3G网络的灵活性和快捷性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长期以来,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谈心、社会实践等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而在3G时代,手机宽带上网、视频电话、手机电视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显示出其独特优势,一方面,它使大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另一方面,它使教育者能够更为方便和快捷地发布更具个性化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通过文字、语言、图片或者相互交流等方式,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使思想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4.3G网络的虚拟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3G手机传播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在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民族、阶层、职业等一些重要的社会特征被掩盖了,人际交流中的虚拟环境和角色,缩小了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减少了心理防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有符号的交往,这种虚拟性和匿名性可以使大学生将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迷惘等倾诉出来,教育双方可以在通过短信、手机QQ等形式“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畅所欲言。教育者能够通过手机媒体了解受教育者最真实的想法,对于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组织讨论,从而收到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可比拟的效果。
二、3G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3G时代的发展,3G网络的影响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信息发布失控、人际关系脆弱、思想意识混乱、西方文化霸权强化等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可以说3G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给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1.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能力和地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3G网络的技术复合性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素质和媒体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以手机载体为主3G网络的熟悉、掌握和运用情况,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3G时代的认识和应用。在3G时代,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生事物的认同感,使他们成为新媒体最早的接受者和使用、推广者,而教育者却往往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而且还存在着技术意识淡薄、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感性等不足之处。因此,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熟悉3G网络、更新媒体知识、提高新媒体素养,是迎接新3G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2)3G网络的开放性影响和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和权威地位3G时代令人担忧的一个问题就是信息泛滥、良莠不齐,各种有益信息、虚假信息、垃圾信息混杂在一起,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占据网络阵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在3G网络时代,学生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可以快捷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的或假的信息,很容易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产生怀疑,如果教师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对自己所教
育的内容没有充分的说服力,则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威。
2.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形成挑战
(1)3G网络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3G时代的通讯如手机短信、手机网络等都具有很明显的虚拟性和交互性,一些大学生将大量时间花在手机上,课内、课余时间常与手机相伴:卜网浏览网页,阅读电子书,发短信,用手机QQ、FETION进行实时通讯等等,并且这种网上的通讯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际的人际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自己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同时,由于手机的短信收发、上网聊天等具有较强的便捷性与隐秘性,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包括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逐渐降低…,现实和虚拟空间的频繁转换,长久一来就会出现个体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
(2)3G网络的开放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价值混乱提供手机无线上网是3G技术的最大优势之一,通过手机利用3G技术上网虽然更加便利,但相对于传统的互联网平台也更加缺乏监督和约束。当前,互联网上的英语数据具有绝对优势,而中文数据占有比率相对较低,信息极为有限。互联网所具有的浓厚话语色彩与西方文化特点的烙印使西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占了主导地位,它无疑会影响广大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无疑会动摇学生们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混乱。
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1)3G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了冲击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常使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教育方法。教育者通过课堂讲授、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而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发挥教育作用。这些方式的针对性强,反馈及时,有一定的优越性。3G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大学生思考、行动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大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丧失理性和自我。面对3G技术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3G技术的发展步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和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2)西方渗透势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形成威胁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过使用各种手段开展对中国青年的文化渗透及意识形态侵袭。当今社会,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汇聚交织,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利用其先进的媒体技术极力宣扬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竭力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凌驾于世界之上。1998年5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美国海军学院发表演说时就已经宣称“当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可以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文化上的新殖民主义的挑战,传统互联网及3G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迫切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以迎接西方敌对势力的挑战。
4.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挑战
3G网络的开放性和不可控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复杂度。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方而它扩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面更宽,接触到的不同观点更多,获取的信息就可能太多太滥。而3G时代下,信包传播的特点是“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以手机为载体的3G 上网业务中甚至有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资产阶级消极的思想文化,以及格调低下的短信、图片和彩铃等信息,这些信息刘大学生的分辨力、选择力、运用信息的能力形成严峻的考验。而网络不像其他媒体一样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编辑和删减,导致网络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存在大量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的内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可塑性强,不良信息很容易使他们的法律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淡化,做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的、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事。这就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如何净化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督,也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3G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从教育主体的层面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引导教育者树立网络信息资源意识随着3G时代的兴起以及3G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首先意识到3G通讯技术给工作带来的便捷和挑战,并首先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3G技术,率先树立起网络信息资源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掌握主动权,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3G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主动适应3G网络环境,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巩固主导地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络、3G手机网络、电视网络这些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功能,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勇于创新,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例如:研究探索利用手机短信、飞信、QQ群等方式传播的广泛性和及时性,来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利用手机网络开设教师博客、辅导员博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索手机校园网、手机电视校园网等新的方式营造校园文化,使校园网成为了解学生情况和有效渠道,及时占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2.从教育客体层面
(1)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3G时代,无处不在的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世界”,随着人机接触日益频繁,这一世界对现实中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针对3G网络时代大学生出现的“网络成瘾症”、“网络自闭症”等心理疾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网络心理分析,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恋心理教育、网络人际交往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教育,使大学生正确把握住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培养起健康的心理素质,纠正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2)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和知识模式,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培养起来的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
习能力。学校应该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同时,强化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
(3)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是3G网络带来的一些富有形象性和诱惑性的垃圾信息和西方媒体的渗透,会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巨大的冲击,而对3G网络产生的信息泛滥和价值观混乱的负面影响,高校可充分发挥广播台、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各种校内媒体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免疫力和判断力,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深层次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思维意识与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从教育介体的层面
(1)充分利用3G时代新媒体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基于3G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努力整合、开发手机应用平台,构建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载体,为高校思政工作注入新内涵。可以运用手机短信平台,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为契机和切入点。编制相关的简短信息,发送给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利用手机邮箱,对学生关心的问题、焦点问题和热点话题,进行解答、交流、沟通,帮助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手机博客,对热点新闻、时事政治、文化观点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增长见识、碰撞思想;应用FETION平台群内信息的即时、无缝(电脑和手机相互补充)和互动传输的特点,可进行“手机建团”,打造新型共青团工作综合平台,建设一个贴身、贴心的空中团员之家、青年之家;针对大四毕业班学生党员长期校外实习,流动性大的特点,可建立“手机党支部”,让毕业生党员随身随时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接收就业知识和信息;可开发一些应用软件来拓宽手机的应用范围,如开发而向学生的应用系统,涵盖教师资源、班级管理、课程安排、党务信息、学生信息等模块,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管理效率。
(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
当今世界不同思想文化交流愈频、交融愈深、交锋愈烈,我们面临着激烈的文化竞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是时代的要求。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就是利用网络互动性强、快捷的特点汇集舆情、处理舆情并将处理的结果适时反馈,从而形成舆情汇集、处理、反馈的工作机制,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目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各大高校应该建立和健全自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中间环节越多,信息传递的效率越慢,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网络所具有的来势凶猛的特性要求信息反馈必须迅速,否则将延误最佳决策时机,甚至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这就要求高校在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中,要十分重视减少中间环节,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提高反馈速度。
4.从教育环体的层面
(1)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监督机制
由于高校对手机网站、手机报等形式的新媒体不具备监督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条件,无法对来自校外的不良信息、错误信息进行监控,也无法有效控制信息传播的范围,因此,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发布信息的监控机制,从信息源头把好关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来说,信息行业主管部门要提高手机媒体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新媒体信息,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完善自身的信息素质,了解3G时代的特征和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有效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探究新观念、新途径和新方法,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前防范,从而切实建立和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2)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独特个性魅力的手机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在手机媒体时代,高校要重视手机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将手机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独特个性魅力的手机文化环境。
一方面,要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手机文化活动,例如举办“我为奥运喝彩”“见证祖国60周年”等为主题的手机摄影比赛,用镜头表现奥运风采和祖国新貌,歌颂祖国的伟大成就;通过“红歌录制”、“红色短信大赛”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手机程序设计大比拼”“我心月中的手机功能征文”等时尚校园文化活动,为校园文化活动注入新鲜活跃的血液。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还可以结合“现实”与“虚拟”两个不同的世界,如开设“手机党报”、“手机青年论坛”、“手机博客”等,不断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数字化。
总之,在3G时代背景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正视以3G技术为基础的新载体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增加3G网络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中的开发和应用,使之成为大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平而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徐兴 赵芸,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4):38I.383。
[2]李为刚,刘永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语境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09,(8):145―146。
[3]张青,教师的权威者角色在网络教育中的变化及其社会学原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5):63-65。
[4]姚明,曲泽静3G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微[J],百家论坛,2010,(3):51―53。
[5]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张建中,李华丽,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6):45-47。
[7]彭少健,宣德,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7):37-38。
[8]杨永利,李建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9]徐海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33-34。
[10]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64.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