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改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鹏翼
课堂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活动类型,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通过双边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活动。教和学的互相作用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一切教学活动的过程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成败。故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实现既定目标?同时又能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求知欲望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传统角色,重新定位新角色。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它可以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再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但它本身也存在着先天不足,多数情况下,教师只注意主导作用的发挥,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并按照教师的思路安排学生去思维、记忆。看上去是面向全体学生“倾囊而授”,实际上忽略了学生的素质差异,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不起来,更不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所以,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必然冲击传统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应按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来创造学习氛围,将学习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思考如何教育自己、感动自我,如何在克服困难和感受胜利喜悦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奋斗。唤醒其自主意识,激活其探究能力,塑造其创造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此,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1 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在每一节课之前都要制定教学目标,都要做到充分备课。传统的目标的制定往往是通过对教学大纲的分析,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经验,将知识系统化之后在课堂上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就可以说完成了就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出发点在教师而不是学生。我们已经明确认识到教学过程应围绕学生展开,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把握“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涵和“以学习为中心”的哲学观,让每个学生都进步。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素质不同,所以在对问题的反应速度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上、及语言的表达上、记忆的水平上都会出现差异,教师就应针对这些差异全面制定教学目标。既要注重本学科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同时渗透人文教育、美学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等。合理安排教材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 设计科学的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实时需要科学的教学设计来开展。合理的教学过程要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以达到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目的。把教学原理换成学习材料和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要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最终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以教材《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的“体液调节”的设计为例:体液调节是继神经调节之后发现的,先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两位英国生理学家贝林和斯他林在研究小肠局部运动中打破原有神经调节思维定势,开创“体液调节”新思维的过程,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这些故事教材没有,教师在备课时需自己查找补充);然后在各类激素生理作用学习时,把学习激素的生理作用这些枯燥抽象知识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变为知识的探索者。主动探索新知识,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很重要,设计问题时由浅入深照顾到全体学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各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整体上研究事物,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各激素需要通过“下丘脑――垂体――腺体”这样三个层次纵向的调节,而各激素间又存在着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横向联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并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去探索生物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联系,最后,设计智能训练和反馈练习,使学生能在知识上、能力上有更大的质的飞跃,通过练习也可看到师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的提高。
3 展开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泰勒强调:“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1969年斯塔弗比姆也强调:“评价最需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1981年由12个与教育评价有关的组织的联合机构对评价下了一个简明定义:“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教的怎样,学生学的怎样,以往是靠测验,考试来评价。这种一概用分数来评定水平的方法虽方便可靠,但是失去了评价的重要意义。评价要注重方式,要展开多元化的方法,如要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可以开展诊断性评价:重在对学生已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为教学的实际提供可靠信息,以获取更好效果。例如:学习遗传的分离定律时应及时对基本概念掌握情况进行回顾,不然会影响以后的深入学习。而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进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内容结束后可进行总结性评价,查漏补缺,做到师生全面提高。在新改要求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改变传统评价观念,以“人”为出发点,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个体和谐发展,还要开展“发展性”评价,让个体参与到对自己的主持评价过程中,主动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改进自己的行动,从而体现出“发展”性。评价时不仅老师评学生,学生也可以互评,家长也可以参与评价,学生也可参与。这样形成多方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在发展在变化,所以教育也在时变时新,常变常新。这就要求教师也要改变教学方法来适应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4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