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读、认、议、体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已逐步总结出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就是以读为突破。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求悟,读的训练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理解过程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进行读的训练时,必须重视三个层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落实素质教育。
1、初步感知性的读 感知性的读是朗读训练的初浅层次,主要目标:激发兴趣、初知内容、正确朗读、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句。这一层次,着重抓好两个主要环节:①读题导向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创作的动机,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写作背景和动机是文章的思想基础,情感的根源,我们只有了解作者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想说什么,要表现什么,才能确定恰当的朗读声调,导诱感知。②教师的范读更是激情,学生情感的产生,是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的范读以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人物形象时密切联系教师的形象去领会、去感受。这样就缩短了学生学习的时空漩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读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听了教师朗读全文后,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地方?通过范读和讨论,学生的情感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为深入地学习打下基础。
2、深入逐解性的品读 理解性的读就是精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领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要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较好地说明课文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是表达的前提条件,说明课文内容时,应以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情”朗读为主。充分发挥朗读对精讲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特别要抓住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品读,例如《再见了,亲人》中,作者在告别情景中,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三个镜头。阿妈妮、小金花、大嫂,她们为中朝人民的友谊付出了血的代价,文中所记叙的她们所做的事情,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够了解,但文中的一些含义深刻的问句学生理解起来并非易事,这些问句既是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重点,又是使学生动情的关键处,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些词语,才能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在理解“代价”的同时,首先让学生读第二段,思考、讨论为了让志愿军吃到野菜,“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这个代价有多大”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形象地感知“代价”,然后将理解拓展引伸,让学生思前想后,领悟代价的内涵。它不仅仅包含了在抗美援朝的八年中许许多多为保护志愿军不惜流血牺牲付出的代价,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中朝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体会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再比如,“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这句话时,因为学生对文中的内容已经有了理解,情感也发生了变化,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去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志愿军依依不舍的感情,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出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此同时,可以加上品读,培养学生的情感。深入理解的品读,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情感不断变化,朗读就会很自然地表现出真情。
3、品味欣赏性的熟读 在课文读讲完了以后,引导学生再回过头来看看、读读,使学生对课文的主旨寓意,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及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品味欣赏。教学中注意抓部分,再抓整体,就朗读而言还应重视一段或一部分的读,乃至全篇的读,逐解完课文内容的朗读尤为重要,进行品味熟读,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一步了解,而且对文章表达的情感进一步体会。
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充分感受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伟大友谊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蕴含的感情、洋溢的情意中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再熟读全文,此时学生的朗读不仅人情入境,认识上也升华了。
通过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和品味欣赏性的读的训练,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6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