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追求作文教学的新境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小花

  自本校获得“镇江市教育信息先进化学校”以来,班班配备多媒体设备。从此,多媒体走进了我的作文课堂,把音乐、图画和更多更广泛的素材融进了作文教学。我深切感受到多媒体犹如一缕春风,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庸,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因为学生开始期待作文课,他们不再谈“作”色变,不再为挖空心思胡编乱造而烦恼。当他们听着音乐,文思泉涌时,他们发自内心地有了表达的欲望,而这正是作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一、音画空间,情景交融
  多媒体以五彩缤纷的生动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灵感。以音乐渲染情境,以画面再现生活,让学生的思维在音画空间自由驰骋,让他们感受春的温暖、夏的热烈、秋的丰硕、冬的冷峻、世间人情温暖……这样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情境的交融使得学生习作时随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苏教版第十一册习作2要求“以爱为主题,写写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的故事”。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字眼,但爱的内涵和外延都很深很广。学生们从小生活在一个爱的世界里,但他们往往因为缺乏爱的教育和爱的熏陶,特别容易忽视身边爱的存在。他们内心最温柔、最质朴甚至最强烈的情绪需要教师的引导。为了唤醒学生们心中最美的声音,我给学生们带来了《母亲》《烛光里的妈妈》等歌曲,还配以学生们提供的真实的生活照片。在动人的旋律中,学生们眼中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幅幅图,浮现出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脑中闪现出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回忆起一件件难忘的往事……学生们的眼睛开始发亮,渐渐有了泪光,他们陷入了沉思,心中涌动起诉说的欲望。此时提供给学生互诉的平台,让他们伴着音乐,浮想联翩,娓娓道来。这样,学生在短时间内思维配合着音乐,音乐调动着思维,这样动与静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既使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学会了快速构思,又进行了说的训练,思考与表述达到了有机的融合。
  二、累积素材,触发激情
  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远离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呼吸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习作3要求“学生留心身边的美味,并去写写自己喜欢的美味小吃,注意突出它的色、香、味、形”。学生对吃自然是津津乐道的,但让他们写下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他们往往在看见美食时,最迫切的做法就是把美食塞进嘴里,而不会在意它们的色彩、形状等,更没有耐心去闻闻它们的香气,甚至有时塞进嘴里也没有耐心去细细品味。教师可以在作文课上给学生提供各地的风味小吃、各色特产甚至正派大菜的图片,再加上文字介绍美食的做法、美食的来历、美食的评价等,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更为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的教学过程富有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
  三、博客平台,互动交流
  目前,我创建了班级博客“梦想舞台”,让学生们走进班级博客,在这片梦想的舞台上一展身手,妙笔生花,让梦想绽放异彩!这是一种很好的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利用博客架设平台来引导学生主动写作,利用作文课堂交流习作感受等。与此同时,我也向学生们展示我的博客,让他们进入我的博客空间,有兴趣的还可以对我的日志进行评论。因为我的日志有很多都是记载学生们的成长足迹的,这让他们与老师很有亲近感,很多学生开始在博客里发表评论,与老师进行交流。这样一种心灵贴近心灵的语言表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和感觉。学生们在班级博客里向老师、同学乃至更多的人公开自己的日志时,让更多的人去阅读、评论。这样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作文其实并不高深,它其实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与自己密切相关,当自己看周围的一切都有情感时,就会发现自己对生活越来越有感觉,这时候就想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此时的作文是那么自然、随意。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篇日志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因此一个作者会接收到很多人的信息反馈,这样的一个平台,直观地展示互动的交流过程,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多媒体亲近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广博的资源演绎出最感人的场景、最美丽的画面、最动听的旋律、最曼妙的语言……在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磁场中,学生被充分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被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具广阔性、深刻性。学生构思作文的过程不再是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伴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从而使学生文思喷涌。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责编 钟 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