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课导入的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兰芳

  精彩的开场白能使你的讲演成功一半。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尤其重要。好的导入形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更具系统性、条理性。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内容,导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描绘景物法、常识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等。因此,如何导入课文来营造鲜活的语文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是每个语文老师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一些导入方法。
  一、诗文导入法
  (一)古诗导入法。
  如果学生的小学基础知识非常牢固,我们就可以用他们熟悉的诗文导入新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导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看云识天气》的导入。
  (二)对联导入法。
  如“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月亮上的足迹》的导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山市》的导入。
  二、设问导入法
  设问有机械问、对比问、选择问、连环问、层递问和讨论问。 古来多少事,尽在谈笑中。这种问答的谈话方式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加深师生感情,共同探讨问题。课堂气氛也随之轻松愉快起来。
  如《行道树》的导入――同学们,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希望自己生长在何处?为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生长在不同地方的树都有它们各自的心声,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看看她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索。再如:《绿色蝈蝈》的导入 ――“你会养宠物吗?它的外貌是什么样的?养了多久?习性有哪些?喂养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呢?”全班学生都沸腾起来了,最后引入特别的动物――蝈蝈。
  三、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导入法就是利用录音、录像、网络等多媒体进行导入的一种方法。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一堂好的多媒体语文课只要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的综合交互功能,将文字、数据、图片、动画、语言、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利用教材。 如:
  (一)音乐导入法。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她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象,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到:“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可会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二)图片导入法。
  (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登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
  四、迁移导入法
  迁移就是运用,就是举一反三。它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对相似事物原理的归纳,从而在旧事物的激发下,温故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如把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春花图”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第二自然段进行迁移,比较异同。1.色彩的比较:如“红、粉、白”与“深深浅浅的紫”相比。2.形的比较:如“像眼睛、像星星”与“像瀑布”。3.状态的比较:如“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与“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挑逗”等等,既写出了花之绚丽,又颂扬了生命之顽强与美好。王安石的《伤仲永》与司马光编撰的《孙权劝学》,两篇文章都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一个是幼年聪慧,不去学习,毫无作为;一个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五、咬文嚼字导入法
  咬文嚼字法就是教师高屋建瓴,吃透教材,抓住关键字句,以点带线,去感悟课文的语言美,陶冶情操。那些关键的字句,有的在开头和结尾,有的是抒情议论句,有的是过渡句(段),有的是反复出现句。我们现在大多是看标题: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内容或线索。《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花儿落了” 既指爸爸栽的花落了,也指爱花的爸爸去世了。
  六、体验导入法
  就是通过做实验,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亲自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去领悟课文的精髓。如《死海不死》的导入――拿两个杯子,一个放入清水,一个放入20%-25%的盐水。把生鸡蛋分别放入其中,比较鸡蛋的沉浮现象,去探索“死海海水咸度高”的本质特征。有条件的学校,在讲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带领学生去踏青郊游亲身体验春的勃勃生机。
  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在教学中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要联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基础,联系学校实际,做到灵活自然,因材而异,因人而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情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2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