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新高考背景下气候专题复习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骆福权

  一、气候成因的归类与比较
  形成气候的因素涉及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海拔)、海陆分布(洋流)、人类活动等(图1)。在气候形成的诸多要素中,太阳辐射与大气环流是最基本的因素,是气候形成的内因,它们直接控制和决定着气候的形成,而下垫面等则是气候形成的外界条件,即地面状况的不同是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对气候发生影响。如东非高原赤道穿越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是纬度低,地处热带;其次因为海拔高,对流减弱,故降水随之减少,可见主要是通过下垫面的变化改变了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气候的特征。在高三气候专题复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时应该有主次之分,培养学生的内外因转化观,同时避免解答问题时主次混乱,甚至缺少最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不同地区气候的形成原因通常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如低纬地区气候形成的共同原因都因太阳辐射量大,气候特征都表现为终年高温,但由于各地距海的远近、地形起伏、大气环流差异等原因,造成气候的成因又具有差异性。从全球区域来看,不同的地区即使是同一种气候,在特征相似的基础上,成因还是相差甚远。以非洲几内亚湾沿岸、东南亚、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三个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为例,从成因上看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差异性相当显著。形成气候的要素之间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具有一定的联系,最终使全球不同纬度、同纬度大陆东西岸、不同地形区的气候复杂多样。
  对气候成因的总结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由单一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有哪些,由气压带与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有哪些;让学生结合世界地形图与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图推测哪些气候深受洋流的影响,哪些地区气候的形成与地形密切相关(也可组织学生在空白世界区域图中大致描绘各种气候的分布规律);假如在黄赤夹角发生变化时,全球气候分布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上三层内容的安排具一定的总结性与递进性,既能引导学生对气候成因的归类、比较、分析,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是地理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可大大提升高三气候专题复习的有效性。
  
  
  
  二、气候特征的判读与分析
  纵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地理高考试题,对气候特征的判断与分析已是当今高考试题的突出特点。教师应该结合新的高考背景,在气候专题复习时通过多看多练,切实提高学生对气候特征分析与判读的基本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基础。能力基础即学生能从各类统计图表中提取数据与解读能力,在信息与数据提取与解读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判断各种气候对应的特征。气候特征的表现主要通过气温(热量)、降水量、水热组合状况、光照等地理要素来体现,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如下。
  判断南、北半球: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该地所处的半球位置(南半球或北半球)。
  以“温”定“带”:根据年内月均气温最低值或最高值,确定热量带。
  借“水”定“型”: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降水量大小确定具体气候类型(表1)。
  
  
  三、气候试题的特色与处理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地理卷,对气候的考查试题独具特色。多采用区域图中考气候,统计图表中、景观图中分析气候等方式。图表中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特别是组合的多要素综合图、区域图,长期以来通过图表形式考查是“气候”类试题的最主要特色。通过图表、区域图等多种形式对气候的考查符合新课程推进的核心理念:学生能够在分析梳理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基本原理与方法,发展地理思维,培养地理技能以及独立运用地理图表与数据的能力。
  在目前新的高考背景下,对“气候”考查最为典型的试题切入类型是气候统计图表与区域图的结合。此类题目通常涉及面广,但考查的知识点细(常与区域定位结合),原理性强,能全面有效地反映出学生地理素养存在的个体差异。要求学生能立足于表中找差异,返回到图中去找原因,用基本的地理思维与原理分析问题,运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结果。以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为例。
  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图2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
  (1)与旧金山相比,R地的气温有何特点,并指出该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
  (2)根据内华达山脉(中部)地形剖面图,分别比较B处与A、C两处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试题第一步考查学生阅读图表能力与分析表达能力,从图表中学生得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不大,第二步分析产生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从图中可以得出两地纬度相差不大,显然太阳辐射不是R地与旧金山气温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图中可以看到R附近有40°N纬线穿越,都位于大陆西部,所以都受西风带的影响,并且R附近有条河流,说明R地处河谷中,冬季不但与旧金山相比距海相对较远,而且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受海洋影响相对较小)。学生通过梳理这些地理基础知识,不难得到正确结论。第(2)小题主要考虑降水与西风带影响有关,结合西风带风向与地形剖面图(迎风坡与背风坡对降水的影响),得出结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4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