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要善用创新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可很多时候关于创新,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工作过程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而对催生这些创新背后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关注不够。实际上,没有思维的创新,就难以有实践中的创新;不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就很难产生持续的创新成果。
一、什么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思维活动,是运用新方法,开拓新领域,创造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重在出“新”,它的本质在于超越,对现有认识和事物的超越,特别是对人们现有思维方式的超越。把握了创新思维这一本质特征,也就把握了理解整个创新思维的钥匙。
对于创新思维的“新”,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在第一个层面上,这种“新”是原创性的,从未有人从这样的角度来解释问题,从未有人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是全新的,是填补空白的思维成果。在第二个层面上,这种“新”是相对性的,他人可能已经在实践中有这样的想法、做法,但对于思维者本人来说,从未有此尝试,那么这对思维者也是新的探索。这样的创新可能是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做法,也可能是嫁接其他领域的经验和思路。对于社会来说,虽然未必获得有直接价值东西,但对于思维者本人来讲则确实创造了有价值的新东西,一样能够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阻碍创新的主要因素
1、思维定式
从思维角度来说,人类认知方式的模式化特点是阻碍创新的主要因素。人类的大脑很容易创建模式、识别模式、使用模式,而思维主导模式的选择与个人偏好和信息到达的顺序有关。对于这一大脑运作的特点,笔者曾经在一次校长培训中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了印证。
游戏中,笔者准备了五张形状不一的纸条,按照次序一张张提供给校长。在拿到前三张纸条后,校长都很快摆出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图形。也就是形成了思维的主导模式。几乎每个校长拼出的图形都不一样,同时又都对各自的图形觉得很满意。这说明在接受同样信息的情况下,形成什么样的思维主导模式是因人而异的,与个人阅历和偏好有关。在校长已经形成稳定图形之后,继续提供新的纸条,笔者观察到,所有校长无一例外都是在维持前面图形不变的基础上,想办法把新纸条的图形添加上去,或者为了整体效果某些局部作适当微调。这实际上就是思维的主导模式对其他信息进行抑制和屏蔽过程的外化。主导模式形成后,其他无关信息就会被忽略,这就好像在迎面走来的一群陌生人中,如果有一位是我们熟悉的,那我们就很容易看到这位熟人,其他人再多也不会被关注到。
2、风险因素
模式化是人们按常规做事,难以有所突破的一个重要阻碍,但并不是唯一原因。被《时代》杂志誉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的美国学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认为,“创意并不珍贵,它们到处都是。”同样有好的想法、好的创意,有的校长能够开拓局面,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有的却是默默无闻,在平淡中维持。创新型校长与一般校长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想法是不是新,是不是好,而在于是否能够围绕创意,多方筹措、组织资源、打造团队,是否有足够的胆识和魄力把握时机,把创意真正落实到学校改革发展的具体举措中。
创新,不管是渐进式还是激进式,都是新思维下的新探索,总难免有风险。校长的创新作为管理性创新,与技术性创新不同,需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和设置。不管是涉及教学的某个点、面,还是整个学校系统,要出新,就意味着更新观念,改变原有的行为习惯、做事方法以及评价奖惩体系,势必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创新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阻力。另一方面,教育周期较长,每个方案、每项改革所产生的效果都很难立即见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而新方法、新思路、新举措是否有效,不仅需要广大教师、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还跟效果的评价标准有关,这些环节不管哪个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创新失败。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校长创新,成功则罢,如果一旦失败,来自学生、家长、教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舆论的压力,就会把校长淹没。这些顾虑和担心,使得很多创意和谋划“难产”,甚至未出世便夭折。
3、信念因素
阻碍创新破墙而出的最后一道障碍就是信念。信念是事情应该是怎样或者事情就是怎样的一种主观判断,是我们认为维持世界运行的主观法则。每个人拥有的信念,数以百万计,无法完全说清楚,因为绝大部分信念都存在于潜意识,不会全部呈现。信念就像一张早已安置好的滤网,过滤着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信念也像埋在大脑中的指挥中心,决定着我们潜能发挥的程度,驾驭着我们的行为。当我们内心确信,信念便会不断把信息传给大脑和神经系统,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进入信以为真的状态,造成期望的结果,实质性地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也许你觉得难以置信,历史上的很多经典案例,却毋庸置疑地展示了信念所具有的惊人创造力和毁灭力。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吉姆・吉尔伯特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有一次跟妈妈一起去看牙医,本以为是个普通的治疗,让吉姆・吉尔伯特震惊的是,妈妈竟然死在了牙科手术椅上!年幼的她不知道妈妈是由于牙病引发心脏病导致的死亡,在她年幼的心灵中,只种下了这样一个信念:接受牙科治疗就会死亡。这个信念一直伴随着她,所以她作为著名球星,生活富足,但却一直受尽牙病折磨不敢进行治疗。直到有一天,她实在受不了痛苦,在家人的极力坚持下,把牙医请到了家中。当医生整理器械准备手术的时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吉姆・吉尔伯特在一旁竟然已经停止了呼吸。伦敦的报纸评论说,著名球星吉姆・吉尔伯特就这样被自己内心四十年来的一个信念杀死了。
在心理学上,信念的力量也被称为“预言的自动实现”或“皮格马利翁效应”。信念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也影响着创新的成功和失败。也就是说,校长对创新的态度和信念,决定了它最终的命运。如果校长对创新举措的成功充满了犹疑和不确定,就会更容易因为决策和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而放弃。
三、创新的章法
对很多人来说,创造力就像一种神奇的天赋,从天而降的灵感,总是来无踪去无影,难以捉摸。确实,如果不掌握催生创造力的思维方式,没有一定的方法和工具来摆脱主导思维模式的控制,要创新,除了守株待灵感,就好像别无他法。其实,创新也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
1、坚定信念
创新,是向未知的宣战,就难免遇到各种磨难与险阻,如果没有坚定的创新信念,很多改革创新的思路、举措就可能束之高阁,在遇到困难的
时候打退堂鼓,甚至尚未成型就已夭折在头脑中。邓小平同志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只不过说明现在用过的方法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并不代表就穷尽了所有可能。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1000多次,但他坚信会找到一种使创新成为现实的方法,在坚定信念的支撑下,他不断尝试,最终成功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状态。只有相信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有机会找到它并使事情有所改变。校长只有坚定创新的信念,才能充分调动全身的能量,打开创新思维的阀门,在别人绝望的时候看到希望。
2、初学者心态
知识、经验是发展的财富,也可能成为前进的负担和壁垒。日本铃木俊隆禅师写过一本书,《弹者初心》,他认为,在初学者的心里,有很多可能性:在专家的心里,可能性很少。初学者心态意味着,总能保持一种好奇、探究的心理状态,而不心怀成见。在一个学校久了,当校长时间长了,久居兰室不觉其香,久居鲍市不觉其臭,就会有熟视无睹的情况发生,一些好的点子、做法,就在眼皮底下但却难以发现。要保持初学者心态,校长不妨向白居易学习。相传白居易为了诗词通俗易懂,在写好诗文后,总会先读给不识字的老妇听。初学者,因为不懂,反而会追根溯源:因为外行,反而会发现问题。校长可以把自己当成初学者,以一种刚来到这个学校,什么都不懂的心态来观察和发现。校长也可以邀请完全的外行,非教育人士,请他们作为初学者,借他们的眼睛来看学校的教学、管理,向他们请教如何解决学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启发自己的思路。
3、延迟判断
被誉为“创新思维之父”的英籍马耳他学者爱德华・德・博诺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能够激发创造力的方法――水平思考。水平思考与大脑习惯的逻辑思维方式(与水平思考相对,德博诺称之为垂直思考)有很大不同。垂直思考是分析式的,一个步骤紧接着一个步骤,非常有逻辑性;水平思考则是激发式的,人们不关心观点、看法是否正确,是否有现实操作性,而是努力寻求变化,试图发现看似不完美的观点中有哪些东西是可用的。水平思考的精髓就是“延迟判断”,不要马上说“NO”。对于学校的改革发展,校长自己会有很多想法和念头,也会听到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有的观点可能乍一听完全不切实际,很难施行,可这些看似没有价值的观点,因为能够打破信息输入的连续性,也许能够引发其他联想,从而触动创新的扳机。所以,校长不要马上说“NO”,要给观点一个保护圈或者是缓冲地带,不着急判断观点是否正确,而是停下来看看,这个想法能够带我们去到哪里,它能否引发什么新的观点。
(作者: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部教师)
责任编辑:樊平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8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