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差异教学”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庆矗

  摘 要:自然环境差异、个体内在因素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个体智力、情趣、爱好特长的差异。学科自身特点也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特别是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技能学习上呈现了很大的差异。如何体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正视差异这种现状,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尝试和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实施“差异教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样化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值得认真探讨。
  关键词:学校 信息技术 差异 差异教学
  一、差异与“差异教学”
  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自然环境差异悬殊导致区域经济、教育、文化等的积淀和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
  学生个体差异: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等的不平衡体现出个体内在的差异;学生由于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不同影响,必然会造成学生在智力、知识、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学生在学习经历、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也导致学习上的差异。
  学科差异:一是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它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有着相对完整的、相对固定的知识结构体系。二是由于其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以及学科的地位性因素,其教学条件、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衔接等方面仍然处在探索和革新过程。信息技术学科的这些特点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技能的认知、接受、理解上的差异。
  “差异教学”:差异是必然的、客观存在的。要正视差异这种现状,承认、尊重和善待差异,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实施“差异教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样化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二、“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学情分析
  首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才能实施有效的“差异教学”。掌握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及家庭环境教育情况;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等,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接受和掌握情况。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通过问卷调查、测试调查、集体和个别访谈调查等方法,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上包括智力、非智力方面的情况。制订实施“差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制订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整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体目标。总体的目标,即要求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基本目标。结合学情,确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层次个体目标,形成一个面向全体学生又能体现个性发展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体系,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或接近各自的目标要求,所谓“跳一跳,够得着”,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3.“差异”课堂教学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这种差异,把握他们不同的内在需求。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道感情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老师是最可亲、可信、可靠的朋友,从而敞开心扉,乐于学习。
  4.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实施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应的任务,或梯次递进。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成功,获得自信心。
  5.个别辅导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是差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手段,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个别辅导可以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是基于教学目标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辅导;二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三、多元评价策略
  评价,是主体对客观的一种价值判断。实施“差异教学”,教学评价也要体现差异性的原则,通过多元化评价满足“差异教学”需求。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实质上是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实现个体目标。二是教师综合评价。教师根据总体目标和个体目标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明确总体的和个体的努力的方向。
  2.评价方法多元化
  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要与学习结果的评价并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只看学习结果,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肯定的评价,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倡导的是发展性评价思想,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
  总之,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重视和研究学生差异性的,实施行之有效的“差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4.
  [2]顾明远.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7.
  [3]冯颖.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丛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09.
  [4]柳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199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