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变“教”为“导”,培养学生地理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建芬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课外要减负,教学质量又要提高,教师只有向课堂要效率。要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当个好“导”师,在课堂上变“教”师为“导”师,变“教”学为“导”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大胆尝试“导”学,让学生当“演员”,学生跟着我“导”的方向走,结果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上得有声有色,教学效果明显转好。为使“导”学取得预期的效果,我是这样做的:
  一、备好课,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
  1. “导”课的目标――备课标。
  课标规定了教学所需达到的目标要求。 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是解读课标并分解课标,这是“导”课的目标。一堂课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会有兴趣。
  2. “导”课的线索――备教材。
  课堂教学的目标在于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整理出一条线索――“导线”,讲课突出重点,把握难点,让学生顺藤摸瓜,使问题得到解决。如讲高中地理“海水运动”的内容时,我就列出了如下线索:海水运动形式、原因、性质、分布规律,这样学生学习有章可循,学习兴趣自然高。
  3. “导”课的主体――备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灵活地驾驭课堂。学生是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就感。
  4. “导”课的技巧――备方法。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及演示板块运动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所以说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兴趣更高。
  地理课堂教学还应多样化,课堂教学不一定局限于教室,例如讲到“陆地地形”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保”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 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由此,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师“导”生“演”,培养学生的兴趣
  1. 导“读”。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我质疑、思疑、解疑。
  2. 导“议”。
  对在“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议论、讨论。可自议:在读的过程中,对碰到的一些问题自己进行设疑、解疑,通过查资料寻找答案;可小组讨论解疑:以临近的6~8位同学为一组,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讨论中,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边巡视边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差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如讨论时遇到困难,教师应启发并正确引导,让学生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掌握,寓能力培养于无形之中,培养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3. 导“讲”。
  据“读”、“议”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把讲台留给学生。师“导”生“演”,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便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发现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导“练”。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并应用,实现目标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