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明玉

  传统的地理教学是将一些原理、知识传授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进行地理教学呢?笔者尝试了一些方法,现介绍给大家以便共同交流。
  一、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是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特色之一。这些案例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或真实场景的描述或记录。教学中使用一些典型的案例,学生会被这些案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所深深吸引,好似自己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学生不仅学到了有着真实背景的“内化”了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中,我使用了“南昆铁路的建设”这一案例,让学生通过读图和阅读,掌握南昆铁路的一些概况,如起止点、长度和所经地形区等。当然这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了一些常识性知识,而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案例,分析南昆铁路对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通过分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最后学生总结出西南地区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有利和不利因素:如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形崎岖、且无出海口、少数民族居多等。进而总结出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①为我国西南地区通往沿海地区开辟了一条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②促进了内陆经济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③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了西南地区的脱贫步伐。这样,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升华。
  二、利用地图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它能把地球表面众多的地理事物和要素用图形、文字、符号、数字和色彩绘制在平面上,它所包含的地理知识和内容大大超过了同样篇幅的文字记载量,它对地理事物的定性、定量、定位和定向等功能均表现出较高的精确度。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所传递的信息引导学生“悟图”,归纳出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特征和成因,不仅有助于学生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助于他们走出“读死书”的死胡同,从而在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等思维能力上不断创新。
  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由于相关内容比较抽象,如果单从教材的文字看,学生很难理解,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众多地图(13幅图之多)。这些图中蕴涵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如果运用得当,引导巧妙,会使学生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并在举一反三中不断创新。
  三、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是照本宣科,书云亦云。虽然教师在讲解、论述中也非常卖力,但是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引起思维上的共鸣。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往往需要教师对教材中一些生疏、复杂、甚至枯燥难懂的知识进行充分挖掘,有效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并进行必要的转化,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出来,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其中问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在实际教学中,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步骤),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为几个小阶段(小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主动尝试探索知识的乐趣,最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我国季风气候”时,针对季风气候的成因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利用我国一月和七月的风向图分组探究:①冬季风的发源地在哪里?风的性质、风向如何?②夏季风的发源地在哪里?风的性质、风向如何?2.回忆冬、夏在海边,光脚踩在沙滩上和伸入海水中有什么感觉?分析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有什么差异。你会得出冬、夏海陆气温有什么不同?3.冬天打开窗户,走到窗前,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4.通过以上问题,你能总结出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吗?这些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对我国季风气候的认识也由肤浅到深刻、由模糊到清晰。这样,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不仅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
  四、创新课堂模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创新课堂模式,让师生角色互换,使每位学生都能上讲台当一回“老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创新性课题。在这种课堂模式下,怎样完成学习任务,其具体的要求与规则由学生自主讨论,制订细则,小组协作。“讲课”时,要求该“老师”精神饱满、主题鲜明、言简意赅,并提前准备好教具(如小黑板、教学挂图、幻灯片等)。当该“老师”讲完后,再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包括优缺点、意见和建议等。通过这种探究、合作的交流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又使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9097.htm